略论唐代营州都督府

2011-01-02 01:17岳聪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渔阳柳城幽州

岳聪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社会学院,上海 200234)

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唐朝政府在东北设置了许多府州。在辽西,唐政府设置了营州都督府以管辖当地汉族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营州都督府是唐朝政府在辽西地区设置的真正管理汉族人民的唯一府州。探讨营州都督府的建制、沿革、及其重要性对于我们研究唐朝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有重要意义。

一、营州都督府的建置及其治所

营州都督府隶属唐代的河北道,据史书所述,营州之地自古有之,《太平寰宇记》记载“营州(柳城郡,今理柳城县),按《唐开元十道略》云,舜筑柳城,即知虞舜以前已有柳城之地,在禹贡冀州之域,在十二州,因有营州之称。”[1](卷71)唐武德元年(618)十二月,以襄平太守邓暠为营州总管。可见,唐武德元年就在营州地区设置了营州总管来管理营州。那营州地区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命名为营州都督府的呢?据《唐会要》记载:“武德七年(624)二月十二日,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管十州已上。为上都督府。”[2](卷68,P1411)其中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府。营州在当时虽然不是大总管府,但据《旧唐书》所记,营州总管府亦在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的。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武德七年虽有营州都督府的称号,但营州是归幽州都督府所辖治的。“(武德)七年,(幽州)改为大都督府……九年,改大都督为都督,幽……营……等十七州……(贞观八年)都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3](卷39,P1513)可知,营州都督府在武德九年到(626)到贞观七年间隶属幽州都督府。

最初,营州都督府治柳城,后因少数民族的入侵而两次迁至渔阳。万岁通天元年(696)“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4](卷205,P6505)契丹族的这一入侵给当地人民的物质造成了严重的,造成了当地人民的困扰与不安。陈子昂《陈十遗集》卷10中《为建安王致诸将书》与《为建安王致安东诸军州书》就记载,“契丹逆醜,天降其灾,尽病水腫,命在旦夕,营州饥饿,民不聊生”。[5](卷10,P645)为了加强对当地人民的继续统治,唐政府决定改迁营州都督府治所于渔阳。对于这次改治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初,营州都督治柳城以镇抚奚、契丹,则天之世,都督赵文翙失政,奚、契丹攻陷之,是后寄治幽州东渔阳城”。[4](卷211,P6695)

关于这次营州都督府改治渔阳城的时间,新、旧《唐书》记载有所差异:《新唐书》载营州柳城郡在圣历二年(699)侨治渔阳;《旧唐书》叙述则在神龙元年(705)。“圣历二年”与“神龙元年”相差六年之久,那营州都督府治所到底是在什么时间迁至渔阳的呢?一些人认为,既然营州在万岁通天元年陷,那其治所迁至应距离万岁通天元年不远,在其后的第三年圣历二年里是较为合理的。但是笔者注意到: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对营州的入侵到第二年就结束了,“营州都督赵文翙骄沓,数侵侮其下,尽忠等皆怨望。万荣本以侍子入朝,知中国险易,挟乱不疑,即共举兵,杀文翙,盗营州反……攸宜凯而还,后喜,为赦天下,改元为神功”。[3](卷219,P6169~P6179)“圣历二年”营州地区并无战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在第三年就没有改治的必要了。

此外,笔者还发现,《太平寰宇记》中亦载营州都督府在神龙元年移府于幽州界,且渔阳、玉田二县的隶属也曾在营州和幽州之间转隶。《新唐书·地理志》载“渔阳、中。神龙元年隶营州,开元四年还隶幽州……(玉田)神龙元年隶营州,开元四年还隶幽州,八年隶营州,十一年又隶幽州”;[3](卷39,P1022)《旧唐书·地理志》亦载“神龙元年,(渔阳)改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玉田)神龙元年,割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又割属营州。十一年,又属蓟州”。[3](卷39,P1518)通过比较发现:开元五年,复置营州于柳城;开元八年,营州侨治幽州;开元十一年,营州再次还治柳城。如若营州都督府在圣历二年移治渔阳,那新、旧唐书记载,应叙渔阳于圣历二年属营州,而非记载其六年之后的神龙元年。此外,笔者还注意到“神龙元年”是中宗即位之年,在这一年,众多的州、县改名、改迁,想必是中宗想要摆脱武后影响的政策而采取的措施。故推断营州都督府侨治渔阳在神龙元年而非圣历二年。

随着唐与奚、契丹关系的融洽,开元五年(717)营州都督府又还治柳城,《唐大诏令集》中就叙营州都督府重置柳城的前因后果:“朕闻舞干戚者所以荒远,顾诚池者所以款戎夷。我国家倾有营州,兹为虏障,使北戎不敢窥探,东藩由其辑睦者久矣。自赵翙失于镇静,幡部因此携离,颇有负涂之睽。旅闻攻邑之欢,高墉填堑,故里为虚,言念于此,每思开复,奚饶乐郡王李大猷,赐婚来朝,以纳呼韩之拜。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遣子入侍,弥嘉缺侯之节,咸申恳请,朕所难为,宣恢远图,用光旧业,其营州都督宣依旧于柳城安置。”[6](P499)这次营州都督府还治柳城,还与宋庆礼的积极争取分不开,“开元五年(717),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盛陈其利……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3](卷185下,P4814)于是,营州都督府在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这里新、旧《唐书》记载的营州都督府还治柳城的时间有些出入,《旧唐书》载此处为开元四年,但据新、旧《唐书》中《宋庆礼传》应为开元五年。

营州都督府重置后,宋庆礼对于营州地区的经营相当成功,使得此地区不数年,人民就安居乐业了。但此次还治柳城仅维持了三年时间,营州都督府在开元八年改治渔阳。关于这次营州都督府改迁渔阳的原因:通过搜检,笔者发现,“(开元)八年夏,契丹寇营州,发关中卒援之。军次渑池县之阙门,野营谷水上。夜半,山水暴至,二万余人皆溺死,唯行纲役夫樗蒲,觉水至,获免逆旅之家,溺死死人漂入苑中如积。其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东都谷、洛溢、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七十八。畿内诸县,田稼庐舍荡尽。掌关兵士,凡溺死者一千一百四十八人。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一坊五百余家俱失。”[3](卷37,P1357)可见,这次营州都督府改迁渔阳除契丹入侵外,连日暴雨亦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还是契丹族的入侵。唐开元年间,一些士子就作诗描述契丹入侵营州的惨状。如崔国辅的《从军行》:“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7](卷119,P1199)仅三年营州都督府,又还柳城旧治。此后,在营州都督府废除之前,一直治于柳城。

二、营州都督府辖州变化及其重要性

营州都督府是唐政府在辽西地区设置的管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重要府州,其区域范围,顾炎武《营平二州地名记》中就概括了新、旧《唐书》对柳城区域的描述,“柳城,唐书地理志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东北镇夹巫山,又东有碣石山”。[8](P399)这条记载简单的告诉了我们柳城的地理方位。在《太平寰宇记》跟《通典》中著史者更为详尽的介绍了营州的具体区域范围,《通典》就载营州“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五十里,东南到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契丹衙帐四百里,去西京五千里,去东京四千一百十里”。[9](卷178,P4715)

在有唐一代,由于各种一原因,营州都督府具体管辖州有较大变化,《旧唐书》就简单叙述了其辖州变化,“武德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领柳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管营、辽二州。贞观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师、崇二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10](卷39,P1023)孙进己先生在其主编的《东北历史地理》中也对营州都督府辖各州变迁沿革进行了详细考证,根据各种资料,特列下表来说明营州都督府所辖州的变化:

时间 所辖州 备注 所据史料武德元年(618) 辽、燕、玄州,领柳城一县 燕州,武德六年属幽州。 《旧唐书》卷39《新唐书》卷39武德二年(619) 燕、玄、威州,领柳城一县 威州寄治营州(威州,本辽州)。 同上武德五年(622) 燕、玄、威、崇、鲜州,领柳城一县 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隶营州都督。 同上武德七年(624) 营、威、崇、鲜、玄州 同上武德九年(626) 威、崇、鲜州 九年,幽州都督府督幽、燕、营、辽、玄等十七州。 《旧唐书》卷39“幽州都督府”条贞观元年(628) 崇、鲜、玄州 威州,隶幽州都督府;幽州废玄州 《旧唐书》卷39《新唐书》卷39贞观二年(629) 崇、昌、鲜、玄州 昌州置,隶营州都督。 同上贞观三年(630) 昌、师、崇、鲜、玄州 师州置,隶营州都督。 同上贞观六年(633) 昌、师、崇、鲜、顺、玄州 顺州侨治营州南之五柳戍。 同上贞观十年(640) 营、昌、师、崇、鲜、顺、慎、瑞、玄州 瑞州置,隶营州都督;武德九年,营州脱离幽州都督府 同上贞观十九年(649) 营、昌、师、崇、鲜、顺、慎、瑞、带、玄州 带州置,隶营州都督。 同上乾封年(666~667) 营、昌、师、崇、鲜、顺、慎、瑞、带、夷宾、玄州 乾封中,夷宾州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岭部落,隶营州都督。 同上总章二年(669) 营、昌、师、崇、鲜、顺、慎、瑞、带、夷宾、玄、归义州归义州置,隶营州都督。 《新唐书》卷43《新唐书·高丽传》载初二年(690) 营、昌、师、崇、鲜、顺、慎、瑞、带、夷宾、沃、黎、玄、归义州载初二年,黎州置,隶幽州都督;沃州置,隶幽州都督。 《旧唐书》卷39《新唐书》卷39万岁通天元年(696) 营、昌、崇、慎、瑞、夷宾、信、玄、归义州信州万岁通天元年置隶营州都督;师、鲜、带州迁往青州;黎州迁往宋州;沃、顺州迁往幽州。万岁通天二年(697) 营、崇、瑞、归义州慎州移于淄、青州安置;玄州移于徐、宋州安置;夷宾州迁于徐州;昌、信州迁往青州;瑞州迁往宋州。同上神龙初 营、崇、瑞、渔阳、玉田 慎、玄、夷宾、师、带、黎、昌、瑞、信州、归义州隶幽州都督府。 同上开元五年(717) 营、崇、瑞州 渔阳、玉田隶幽州。 同上开元八年(720) 营、崇、瑞、渔阳、玉田、师、燕、辽、顺化、宁夷州 师州、燕州、辽州、顺化州重回营州,还新设置了宁夷州《新唐书·方镇表》,《新唐书·史思明传》开元二十九年(741) 顺化州《新唐书·方镇表》备注 青山州、凛州何时归属营州待考。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营州都督府在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前所辖州最多,达十几个,此后始终未能达到此规模,以后渐衰。营州都督府虽然经历两次改治,但其仍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必经之地,是遏制奚、契丹、渤海靺鞨等少数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陷营州之后,“或言:‘靺鞨、奚、霫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营州,无所依投,为默啜所侵扰,故且附之;若唐复建营州,则相帅归化矣。’”。[4](卷211,P6695)由此可见营州地理位置相当之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二是与各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唐太宗在位期间多次伐高丽,在伐高丽过程中,营州地区是唐朝军队征战高丽的必经之路,营州都督府的军队亦是征高丽首当其冲的先锋军。据载,贞观十八年七月,营州都督张俭就率幽、营兵及契丹、奚讨伐高丽;永徽六年二月,“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伐高丽”。[10](卷3,P56)到开元七年,唐政府直接在营州地区设置平卢军以卫东北地区,“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平卢军节度使治,在营州,管兵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平卢军,在营州城内,管兵万六千人,马四千二百匹……榆关守捉,在营州城西四百八十里,管兵三百人,马百匹。安东都护府,在营州东二百七十里,管兵八千五百人,马七百匹。”[3](卷185下,P4814)可见,开元时期,营州地区的军事防备已经具备遏制少数民族入侵的条件,营州都督府的设置也为征战军补充军需品及提供后备军。

除此外,营州都督府还是唐朝与各羁縻州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唐贞元宰相贾耽的《考方域》就总结了通往四夷之路的重要府州,其中第一个就是入安东道的营州,并详细介绍了营州在唐通往安东都护府的重要性,“营州西北百里曰松陉岭,其西奚,其东契丹。距营州北四百里至湟水。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平城也。东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县也;南至鸭渌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县也。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肃慎城;其北经德理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10](卷43下,P1146~P1147)严耕望先生进一步指出“营州柳城外通东北诸蕃国大要有三道。其一,东北至契丹牙帐,通东北诸国道。其二,西北逾松隆至奚王牙帐通北蕃道。其三,东北至辽东城通东方诸国道”[11]((P1756)。可见,营州都督府是唐政府与各少数民族羁縻州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

三、宋庆礼对营州都督府的经营及营州都督府的废除

都督是管理都督府的重要首领,据史书记载,张俭、程名振、宋庆礼、安禄山都曾做过营州都督府都督。在这些都督中,对于营州地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莫过于在各大臣都反对重置营州都督府之时,而积极争取重置的宋庆礼。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盛陈其利。乃诏庆礼及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3](卷185下,P4814)在契丹陷营州之后,营州地区可谓是无甲兵强卫。但宋庆礼在玄宗任命为营州都督时却指期而往。在任营州都督府都督期间,他竭尽自己的职责,为了解决边军的粮料供应,满足当地军事驻扎的需要,加强营州都督府的军事力量,以防契丹的再次入侵。他“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拔渔阳、淄青没户还旧田宅”;为满足营州境内汉、契丹、奚、室韦、、突厥、高丽等少数民族不同经济生活民族的共居,宋庆礼就“集商胡立邸肆”[10](卷36,P930),使周边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与汉族人民发生联系,为商业贸易的兴起和繁荣提供了契机。他的这些措施使得营州都督府地区数年间,仓廪颇实,居人渐殷,为营州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死后契丹再次入侵,营州都督府再次改治,这使得一些人对其对营州都督府的经营有不同的声音,如《旧唐书》中载“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所谓害于而家,凶于而国。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3](卷185下,P4814)但是他为营州地区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礼部员外郎张九龄就曾评价了他对营州的贡献,“庆礼国劳臣,在边垂三十年。往城营州,士才数千,无甲兵强卫,指期而往,不失

所虑,遂罢海运,收岁储,边亭晏然。其功可推,不 当 丑 谥”;[10](卷36,P930)“以 数 千 之 役徒,无甲兵之强术,指期遂往,禀命而行。于是量畚筑,执鼛鼓,亲总其役,不愆所虑,俾柳城为金汤之险,林胡生腹心之疾,盖为此也。寻而罢海运,收岁储,边庭俨然,河朔无扰。与夫与师之费,转输之劳,教其优势,孰为利害?而云所入万计,一何戮哉?及契丹背诞之日,懼我掎角之势,虽鼠穴自固,而驹牧无侵。盖张星彼都,紧赖之也也。安有践其迹以制其实,贬其谥以徇其虑,采虑始其谤声,忘经远之权利,议非得所,孰为其可?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表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追也”;[12](卷290,P2940)《册府元龟》中亦评“宋庆礼为贝州刺史,迁检校营州都督,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13](卷689,P8213)可见,宋庆礼对营州都督府的经营不仅使得营州地区安乐,而且使得契丹畏惧我掎角之势而不敢轻举妄动,营州都督府完全起到了防御外来民族入侵的的功用。

宋庆礼经营之后,营州都督府逐渐变为唐政府的重要军事基地。开元五年(717),唐政府在营州置平卢军使。七年(719),平卢军使升为平卢节度使。随着平卢节度使权力的日益增加,至开元二十九年(741)营州都督府完全被平卢节度使府取代,营州都督府消失在唐代的舞台上。天宝元年(742),唐朝改州为郡,营州改为柳城郡,虽然,乾元元年(758)柳城郡再次改为营州,但此时仍由平路节度使府所治。

综上所述,营州地区自古有之,在唐武德七年正式成为都督府,是唐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在辽西地区设置的管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重要府州;其治所因契丹的反叛曾两次乔迁渔阳,但最终回治柳城;其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在经营营州都督府的都督中,宋庆礼对其的经营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我们铭记;至开元二十九年,营州都督府的历史结束。

[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宋)王脯.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唐)陈子昂.陈十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6](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清)顾炎武.营平二州地名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八十三,1986.

[12]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猜你喜欢
渔阳柳城幽州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卜算子·复兴梦
渔阳里团支部:讲好渔阳里故事
县级微信公众号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初探
依托柳城宋元古窑提升柳州文化软实力
几个甘蔗新品种在广西龙州的种植表现
目不识丁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天津建材(陶瓷、卫浴)卖场分布图
幽州与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