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镭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云南 临沧 677000)
《鲁滨孙飘流记》称得上是世界经典,中国对这部经典的译介也一直在进行中,虽然已经有了30多个版本,但是依然没有终止的迹象,似乎也没有终止的必要。那么,在不同的版本之间,究竟有哪些是值得关注的呢?本文试图从译介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三个典型版本的比照,来分析对这部经典的误译与误读,并着重指出,这种误译与误读其实正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1898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一位跛足青年开始翻译《鲁滨孙飘流记》,从此拉开了这部作品在中国长达百年的译介与接受的历史。跛足青年名叫沈祖芬,或许是与其独特的身世有关,他立志将这本书译介给中国读者,并希望借小说冒险进取的精神“以药吾国人”。这部名为《绝岛飘流记》的节译本于1902年始得刊布,为有案可查的《鲁滨孙飘流记》的最早译本。[1](P119~120)
1905年12月,林纾、曾宗巩合译的《鲁滨孙飘流记》(以下简称林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次年4月,两人合译的《鲁滨孙飘流续记》又由该馆推出,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鲁滨孙飘流记》译本。[2](P898~899)林纾以降,译者辈 出,译作颇丰。现仅列两部影响较大的译作:徐霞村译《鲁滨孙飘流记》(以下简称徐译)及黄杲炘译《鲁滨孙历险记》(以下简称黄译)。徐译最早于1937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2](P784)与林译的文言相左,徐译使用白话,且译文畅达,从而影响极大。《鲁滨孙飘流记》入选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采用的就是徐霞村的译本。
1996年,黄杲炘完成了他的《鲁滨孙历险记》。[3](译本序P7)黄译与徐译的最大区别就是黄译是全译本,即包括《鲁滨孙飘流记》与《鲁滨孙飘流续记》。林纾与曾宗巩接连翻译了这两本书,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以后的译者基本上是对《鲁滨孙飘流记》的翻译,黄杲炘将两书合一,定其名为《鲁滨孙历险记》。但是,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只是它的第一卷,其内容与徐译一致。
为了统一,本文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一律以《鲁滨孙飘流记》来称呼,其内容不包括《续记》。
1.神与天
欧洲文学有两个源头——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与以《圣经》为代表的古希伯来文化。[4](P313)《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鲁滨孙飘流记》当然不会例外。据笔者统计,原文中的God一词出现了139次。[5]然而,由于中西相异的文化背景,对这一词的翻译可谓是五花八门。
鲁滨孙初登荒岛,在尽力搬运船上物品后,开始分析自己的处境。原文中有这样一句:But God wonderfully sent the ship in near enough to the Shore.[5](P53)在徐译与林译中,God皆译为“上帝”,尽管现在看来,这种译法还是不够妥当,但是与黄译相比,则恰当得多。这一句的黄译为:“但老天大显神通,让船漂到海岸附近”。[3](P61)这里至少有两点不准确。一是“老天”,过于中国化,显现不出西方宗教文化的背景;二是“漂到”,体现不出神的力量。徐译较为准确,“但上帝却不可思议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6](P58)这里并不是说有些译者不懂西方文化的基督教背景,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其中国化,以求适应中国的读者。
2.罪与罚
在对自己的处境进行比较分析时,鲁滨孙将其分列。原文中的两列分别是E-vil/Good,对它们的翻译,三者皆不同。徐译为“坏处/好处”,黄译为“不幸/幸运”,林译则为“悲惨/安逸”。在《鲁滨孙飘流记》中,Evil一词共出现了13次,作名词时,它的含义是这样的:
(1)[U]a force that causes bad things to happen;morally bad behaviour
邪恶;罪恶;罪行
(2)[C,usually p l.]a bad or harm fu l thing;the bad effect of sth
害处;坏处;弊端[7](P696)
由此可以看到,Evil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罪恶”。在译作中,将其译为“坏处”、“不幸”,就会失去该词所蕴含的深意,而将其译为“邪恶”、“罪恶”,又会让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在笔者看来,Evil是指鲁滨孙由于违背父命即他所说的犯了“原罪”而受到的“惩罚”;Good则是神的恩赐。其实,在《圣经》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与恶。(The man has now become like one of us,knowing good and evil.) ”[8]这似乎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佐证。
3.礼拜五
对于《鲁滨孙飘流记》中的Friday,林译与黄译为“礼拜五”,徐译为“星期五”。在笔者看来,还是译为“礼拜五”为好。“星期五”只是一个日期或天文术语,而“礼拜五”则蕴含着宗教意味。
礼拜五是作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首先,文中绝少人物描写,然而却对礼拜五的相貌大书特书,且极为溢美之词。在鲁滨孙眼中,他是一个眉目清秀、修短合度的汉子,个子很高,处处长得都很匀称;而且五官生得很端正,既显英武又和蔼可亲;头发、肤色、脸、鼻子、牙齿……总之是一切都那么令人赏心悦目。[6](P182)其次,鲁滨孙对礼拜五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关心,如果把他与鲁滨孙的妻子儿女进行比较,更让人惊讶。在《鲁滨孙飘流记》中,鲁滨孙对自己的婚姻及家庭的记述极为简略:for first of all I marry’d,and that not either tomy Disadvantage or Dissatisfaction,and had three Children,two Sons and one Daughter;But my wife dying,and …[5](P248)仅仅 28个单词,就把从结婚到亡故的一段时光写完了。而且自己的感觉也是“马马虎虎”。在《鲁滨孙飘流记》中,礼拜五共出现了177次,他不仅是鲁滨孙的帮手,还是鲁滨孙对别人实行教化的试验品。
1.原动力与神力
作为一名新教徒,又常年飘泊海外,鲁滨孙的宗教信念并不是特别虔敬。他曾在岛上树过一个十字架,但却用来刻划日期;他曾计算时日进行祈祷,后来却发现把日期弄错了;而且,在很长时期内,他除非是在赌咒立誓时,才会提及神的名字,而这样其实是对神的亵渎。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鲁滨孙特别重视来自内心深处的神秘的力量。That whenever I found those secret Hints,or pressings of my Mind,to doing,or not doing and Thing that presented;or to going this Way,or that Way,I never fail’d to obey the secret Dictate,though I knew no other Rea-son for it,than that such a Pressure;or such a Hint hung upon my Mind.[5](P142)
鲁滨孙并没有把一切都归诸于神力,他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但是这力量来自于自身——There are some secret moving Springs in the Affections.对于 secret moving Springs,徐译为“原动力”,黄译为“潜流”,而林译为“暗潮”。神的力量模糊了,鲁滨孙正是靠自己的坚定信念和积极的努力,才终于把荒岛建设成了乐园。
2.绝岛与社会
鲁滨孙总是在急匆匆地告别陆地,告别社会。在《鲁滨孙飘流记》中,人类文明社会成了鲁滨孙避之不及的所在;狂躁无度的大海、渺无人烟的绝岛,反而成了他的圣地。自从19岁时出海,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就在大海与荒岛上度过了。
尽管在荒岛上的生活极为艰辛,但是鲁滨孙凭借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把荒岛建成了乐园。他对自己在岛上的生活极为满意,neither could I be said to want any thing but Society,and of that in some time after this,I was like to have too much.[5](P119-120)其实,鲁滨孙对 Society 的态度是矛盾的。按黄译的说法,鲁滨孙需要的是“同我一样的人”,[3](P142)但是他见到一个脚印就吓得半死;徐译认为是“人与人的交往”,[6]p132可是我们看到鲁滨孙并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生活,他不愿按照父亲的意志去做律师,而是毅然出海。笔者认为,鲁滨孙想要的是一个人,一个像礼拜五那样的英俊淳朴、远离文明社会且忠于自己的人。林纾将其译为“社会之乐”,[9](P107)还是比较恰当的。
在文明日益“发达”的人类社会中,人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只有在远离人类文明的绝岛,人们才能明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鲁滨孙对破船中金钱的既无所谓又终不舍的态度,凸显了他徘徊与文明与荒野之间“交叉地带”的矛盾心情。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鲁滨孙是一位积极进取、甘于冒险的拓荒者,现在,读一读下面的话,再来想一想。A ll our Discontents about what we want,appear’d to me,to spring from the W ant of Thankfulness for what we have.[5](P105)《鲁滨孙飘流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异样的世界。在这里,与世隔绝的荒岛暗示了人类最后的乐园。而守望一方净土,守护一处心灵的憩所,就成了现代人永恒而又艰难的追求,或许,《鲁滨孙飘流记》的魅力即在于此。
[1]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贾植芳,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英)笛福(Defoe,D.)著,黄杲炘译.鲁滨孙历险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英)笛福(Defoe,D.)著,王晓红注释.鲁宾孙漂流记[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6](英)笛福著,徐霞村译.鲁滨孙飘流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英)霍恩比著,王玉章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圣经.创世纪3:22(Genesis3:22).
[9](英)达孚著,林纾,曾宗巩译.鲁滨孙飘流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