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2011-01-02 04:28陈金鳌陆彩凤左弯弯JonathanBaldridge
体育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锻炼者性别差异受试者

陈金鳌,陆彩凤,王 欣,左弯弯,Jonathan R.Baldridge

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陈金鳌1,陆彩凤2,王 欣3,左弯弯1,Jonathan R.Baldridge4

目的: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探讨大众健身人群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运动损伤经历等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同时测定以上因素对实际健身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预测效度,并探究其间的性别差异,旨在为进一步有效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健身俱乐部新入会的学员中,随机选取300名(男性150人,女性150人)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组成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4次的健身锻炼。要求受试者在俱乐部每次锻炼前及时记录并提供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及运动损伤经历等信息。利用运动损伤风险量表(RISSc)、风险承担行为量表(RTB)和李克特五级评分法(Likert-Type Scale)等对以上因素进行测试与评价。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1)“风险认知”并不与“风险承担”或“运动损伤”呈负相关;2)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使锻炼者受伤风险显著增加,其比值比(ORs)区间为:3.79~7.95;3)“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4)“运动能力判断”与“风险承担”呈正相关;5)“风险承担”与“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或“运动损伤经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6)“运动损伤经历”与运动损伤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7)女性的“风险认知”水平比男性高,“风险承担”水平比男性低;但在“运动能力判断”和“运动能力高估”上,并无性别差异,且随后男性和女性在健身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量较为接近。结论:1)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中,“风险认知”不与运动损伤呈负相关;“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风险承担”与运动损伤之间无相关性。2)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是健身锻炼者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3)女性风险认知力比男性高,运动能力判断(高估)与男性相似,风险承担行为比男性少,且易受过去运动损伤经历的影响。

健身锻炼;心理预测;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经历;运动损伤;性别差异

健身锻炼中频发的意外损伤已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如长时间有氧慢跑或骑功率自行车所引发的局部关节劳损;健美力量训练中使用自由重量器械而导致的肌肉拉伤、扭伤和挫伤;以及瑜伽练习中的肌腱和韧带损伤等。这类运动损伤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还可能会因此丧失继续参加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个人健身目标的实现,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步伐[1,9]。

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心理预测因素主要包括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和运动损伤经历。由于健身锻炼者对健身运动项目中潜在危险的主观认知和客观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因此,可将健身锻炼中的“风险认知”定义为:个体对健身活动过程中负面结果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后果危害程度的判断,主要受个体差异、健身经验、认知特征、信息信任、收益绩效等5项相关因素的共同影响[5]。“风险承担”(如大重量杠铃深蹲、硬拉和推举)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损伤概率。对于“风险承担”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Kontos,Feltz和Malina报道称[15]:男性参与的“风险承担”明显比女性要多,而感知损伤风险的程度则不如女性。通常,拥有较多“风险承担”行为的锻炼者认为自己受伤可能性小;拥有较少“风险承担”行为的锻炼者则认为自己受伤可能性大。而这在女性锻炼者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这表明,对运动损伤具有较低风险认知力的健身锻炼者,实际的“风险承担”行为可能更多,处于易受损伤的高风险之中。对于“风险认知”与“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Cook,Peterson和DiLillo观察到[13],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并且前者是判断后者的良好指标。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之前所经历的“风险承担”行为而减弱。Horvath和Zuckerman认为[14],以往“风险承担”行为的成功会导致“风险认知力”的下降,继而潜在性地增加锻炼者在健身运动中的损伤风险。因此,较难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与女性相比,男性锻炼者更倾向于将过去受过的损伤归咎于外界客观因素,这表明在男性健身者中,过去由“风险承担”行为而导致的运动损伤也许并不能降低随后发生“风险承担”的可能性。另一个影响“风险认知”与“风险承担”之间相关性的因素是“自我效能感”。Bandura提出一种假说[10],即: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过高判断可产生“绝不会失败”的错觉和对受伤的低“风险认知”,从而容易鲁莽行事,以至于做出存在潜在性损伤的高风险行为,增加了受伤几率。在对自身运动能力的判断上,Lirgg指出[1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对于运动损伤经历,Williams和Andersen[22]认为:过去的损伤经历会导致随后受伤几率的增加。他们指出:有运动损伤史,尤其是那些心理状态还没有完全从以往伤害中调整过来的锻炼者,很容易对运动产生焦虑情绪和高风险认知,这种对“运动损伤经历”的错误认知与评估将导致其在健身锻炼中自信心的降低和对风险的畏惧。此外,Horvath和Zuckerman[14]认为“运动损伤经历”与高倾向的“风险承担”行为并不相关。在性别差异上,Taimela等人指出[21]:体育运动中的男性较女性更易受伤。因为对于相同程度的损伤,男性没有女性看得严重,从而容易忽略过去的损伤经历而继续目前的“风险承担”行为。

综上,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风险认知”与“风险承担”呈负相关;2)“风险承担”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3)“风险认知”与运动损伤呈负相关;4)“运动能力(过高)判断”与“风险承担”呈正相关;5)“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经历”呈正相关;6)“运动损伤经历”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可以预测:高水平的“风险承担”、低水平的“风险认知”以及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判断”将成为导致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有运动损伤史比没有运动损伤史的健身者在锻炼中更易发生运动伤害;在性别差异上,男性被认为相对女性能显示出较高水平的“风险承担”和“运动能力判断”,以及较低水平的“风险认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从健身俱乐部新入会的学员中,随机选取300名(男性150人,女性150人)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组成实验组(表1),分批进行为期12周(每周3~4次)的健身锻炼,并指派健身私人教练负责训练监控。对在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需要停训以便接受治疗的受试者,要及时进行跟踪回访,并详细记录与之相关的数据。

1.2 运动损伤史

实验正式开始前,每位受试者都要完成一份有关过去12个月内个人健身锻炼情况及肢体损伤史的调查表,包括在各类肢体活动中所发生的需要进行停训治疗的“运动性损伤”和“非运动性损伤”(表2~表5)。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一览表 ( ±S)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一览表 ( ±S)

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男性(n=150)31.6±2.9 172.8±6.2 68.7±9.4女性(n=150)30.5±3.7 161.3±5.5 54.6±5.2

表2 受试者过去12个月内健身锻炼情况一览表

表3 受试者过去12个月在健身锻炼中的肢体损伤程度及人数统计一览表

表4 受试者过去12个月在健身锻炼中的肢体损伤部位一览表

表5 受试者过去12个月在健身锻炼中的肢体损伤原因一览表

1.3 测量工具

1.3.1 运动损伤风险量表(RISSc)

在体育研究领域,借助量表(Scale)测量风险和风险认知的研究方法已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所采用[9],其中,Kontos等人[15]制定的运动损伤风险量表(RISSc)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6],它是在6个一级因素上构建了24项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相关事件,用以评价锻炼者在不同运动中对受伤风险的认知力(表6)。这6个因素包括:1)不可控制的(U);2)可控制的(C);3)过度使用(O);4)上半身(UB);5)表面相关(SR);6)再损伤(RI)。它要求受试者在1分(绝不可能)至6分(极有可能)范围内指明其在参加健身锻炼时受伤概率的大小。

考虑到大众健身锻炼并非对抗性练习或团队合作性运动项目,为使测评量表与实际研究内容相符,作者参考了石岩等(2008)编制的《健身房消费者健身活动风险认知量表》流程及注意事项[5],以运动损伤风险量表(RISSc)英文版为基础,对其中24项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相关事件进行了局部的替换与修订,如“锻炼强度超出了自身运动能力”、“健身器材临时出现故障”等。通过效标效度检验,该量表与原英文量表的运动特征维度相关系数r达0. 769,达到极显著水平。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作为信度指标,则本研究中以上6种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 lpha)系数范围为0.71(RI)~0.83 (C)。

1.3.2 风险承担行为量表(RTB)

该量表由“肢体风险承担(PRT)”和“技能风险承担(SRT)”两类因素所组成,具体包括9项不同的风险承担行为[16](表7)。它要求受试者在1分(从不)至4分(经常)范围内指明其在健身锻炼中从事每一项风险承担行为的频率。

为使该风险承担行为量表(RTB)与实际研究的大众健身锻炼内容相符,作者对原英文版中的9项不同风险承担行为进行了相应的替换与修订,如“杠铃卧推练习中使用1RM负荷”、“进行高难度的瑜伽动作练习”等。通过效标效度检验,该量表与原英文量表的运动特征维度相关系数r达0.733,达到极显著水平。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作为信度指标,则本研究中以上2类风险承担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 lpha)系数分别为0.72(SRT)和0.79(PRT)。

表6 运动损伤风险量表(RISSc)英文版一览表

1.3.3 运动能力(过高)判断

采用问卷方式并对每个问题按李克特量表(Likert-Type Scale)五级评分法进行赋值(1分=非常低,2分=低,3分=一般,4分=高,5分=很高),要求受试者对健身锻炼中自身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分;同时,每位责任教练也使用该问卷与李克特量表对各自所监控受试者的运动能力给出相应的客观评分。据此,从受试者评分中减去教练员评分,则得到每位受试者对自身“运动能力高估”的分值,可分为以下三类:1)高估能力者(OE;正分);2)准估能力者(AE;零分);3)低估能力者(UE;负分)。

1.4 数据统计及处理

所有数据通过Microsoft Excel 2003及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检验水准α均选0.05,显著性差异用P< 0.05表示。

1.4.1 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以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r)作为判断指标。r的取值范围在-1和+1之间,即:-1≤r≤+1,其中,r=0表明变量之间无线性相关;0

一般根据|r|之值,将相关程度分为:1)当|r|≥0.8时,视为高度相关;2)当0.5≤|r|<0.8时,视为中度相关;3)当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4)当|r|<0.3时,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度极弱,可视为不相关。

表7 风险承担行为量表(RTB)英文版一览表

1.4.2 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产生比值比(OR)来分析“风险认知”、“风险承担”各因素,以及“运动能力判断”、“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经历”、年龄、性别等与运动损伤风险之间的定量关系。

OR值为偏回归系数的反自然对数,是通过对风险因素的系数指数化而求得,来源于log-odds函数:logit(P) =ln(P/1-P),其中P/1-P表示发生运动损伤的相对危险度(P为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若以X1~Xm代表引发运动损伤的一组风险因素,则某个风险因素Xi的OR定义为:当其他风险因素水平固定时,该风险因素变化一个单位事件发生比的比值。本研究中比值比OR表示“存在该风险因素(Xi=1)的损伤发生比”与“不存在风险因素(Xi=0)的损伤发生比”的比值,其中,OR=1.0,表明风险因素与运动损伤不相关;OR>1.0,表明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增加;OR<1.0,则表明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降低。

1.4.3 多元方差分析(MANOVAs)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s)对风险认知(RISSc)、风险承担(RTB)、运动能力判断、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经历、年龄等方面的性别差异进行评价,显著性差异用P<0.01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损伤情况

实验中,共有24名受试者(男性14人,女性10人)发生了不同程度及类型的运动损伤,但未见有多发性损伤的情况出现,其中伤情最严重的锻炼者停训将近25天,具体见表8~表10。根据所有受试者健身锻炼的总频次与相应损伤记录,得到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表11):1)总体: 0.21%;2)男性:0.23%;3)女性:0.19%。

表8 受试者实验中运动损伤发生程度一览表

表9 受试者实验中运动损伤发生部位一览表

表10 受试者实验中运动损伤发生原因一览表

表11 受试者实验中运动损伤发生率一览表

2.2 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

表12是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得出的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r),其中,风险认知因素包括:U、C、O、UB、SR、RI;风险承担因素包括:PRT、SRT。结果显示,与研究假设不同的是:1)“风险认知”不与“风险承担”呈负相关;2)“风险认知”也不与运动损伤呈负相关;3)“风险承担”不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4)“风险承担”也不与“运动能力高估”相关; 5)“运动损伤经历”不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

而与研究假设一致的是:1)“运动能力判断”与“风险承担”呈正相关;2)“运动能力判断”和“运动能力高估”都与“运动损伤经历”呈正相关;3)“运动损伤经历”与“风险承担”行为并不相关。

表12 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一览表 (r)

2.3 心理预测因素水平对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

将“风险认知”、“风险承担”各因素,以及“运动能力判断”、“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经历”、年龄、性别等与运动损伤风险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13、表14)。基于早先提出的假说,对不同程度“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的受试者,以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组为指示因子,与高水平组相比较(即:OR=1.0);“风险承担”的指示因子是低水平组,而“运动能力高估”的指示因子是能力低估组(UE)。

实验结果总体表明,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增加了锻炼者的受伤风险。可以看到,低水平与高水平“风险认知”(U、O、SR、RI)的锻炼者相比,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极大,其比值比(OR)分别为:U=7.95,O= 3.79,SR=4.66,RI=4.74;而中等水平与高水平“风险认知”(U、C、O、SR)的锻炼者相比,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也极大,其比值比(ORs)分别为:U=4.23,C=4.75,O= 6.12,SR=3.41;低水平是高水平“运动能力判断”受试者发生运动损伤几率的4.43倍;而中等水平则是高水平“运动能力判断”受试者发生运动损伤几率的5.47倍。此外,“风险承担”、“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经历”、年龄、性别等因素与运动损伤风险的增加没有关联。对任一风险因素,男性和女性在比值比(OR)上无显著性差异。

表13 心理预测因素水平和运动损伤的OR值及95%置信区间(CI)一览表

表14 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经历、年龄、性别和运动损伤的OR值及95%置信区间(CI)一览表

2.4 性别差异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s)”对风险认知(RISSc)、风险承担(RTB)、运动能力判断、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经历等心理预测因素及年龄进行性别差异方面的评价。结果显示,风险认知(Wilks’sΛ=0.79,F(6, 293)=8.59,η2=0.17,P<0.01)和风险承担(Wilks’sΛ =0.90,F(2,297)=9.31,η2=0.06,P<0.01)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性的“风险承担”水平明显高于女性;而“风险认知”水平则低于女性。此外,在评价以上因素对受试者按性别进行分类的效用时,两项心理预测因素“风险认知”和“风险承担”成功地将68.5%的受试者按性别进行了正确分类,其中男性人数有64.9%正确,女性人数有72.8%正确。

对于“运动能力判断”和“运动能力高估”,男性与女性体现出的水平相似;但从人数上比较,高估能力者中,男性数量却多于女性,分别占54%和46%;低估能力者中,男性数量也多于女性,分别占60%和40%。在“运动损伤经历”和“年龄”两个因素上,均未体现出性别差异;但也应看到,在承担风险时,女性较男性易受过去运动损伤经历的影响。另外,将男性和女性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作“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在风险认知方面,以上研究显示,低水平比高水平风险认知的锻炼者受伤几率近乎大8倍;而中等水平风险认知也较高水平风险认知的锻炼者受伤几率大。这表明,低水平风险认知将显著增加锻炼者的受伤风险,是引发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相反,对减少受伤风险的相关因素而言,高水平的风险认知无疑可作为保护锻炼者避免运动损伤的安全因素,从而也印证了Cook等人[13]在高风险认知对运动损伤具有保护性作用上的判断。性别差异上,本研究中男性锻炼者所表达出的“风险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女性,且女性较男性对体育运动中风险的预估更加准确。这一结果反映出男性与女性在“风险认知”上的真实差异,同时,也揭示出与之相关的一些影响因素。首先,体育运动中“男性风险认知水平偏低”其实可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需求,与传统体育运动中针对男性运动员所一贯倡导的“阳刚形象”是一致的[12]。Brustad[11]也认为,男性趋于掩盖自身焦虑水平是出于一种社会需要或对自信心的维系。其次,从女性融入体育运动这一社会化进程中不难发现,女性体育参与者往往在传统上容易被社会潜在性地从过于激烈、极具风险或涉及身体碰撞的运动项目中分离出来。

在风险承担方面,研究假设中认为其与“风险认知”之间呈负相关,但却并未得到本次实验结果的支持;而其与“运动能力判断”之间呈正相关的研究假设则在本次实验数据中得以体现,即:对自身运动能力越自信的健身锻炼者,越能承担相应的风险。另外,本研究中风险承担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性相对女性所承担的风险更大。Morrongiello和Rennie也报道称[18]:男性参与具有较大风险性的体育运动明显比女性多。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男性往往更多地将运动损伤归因于运气差,且更乐观于风险承担的成功,并没有重视运动损伤的潜在可能性。

在运动能力判断方面,研究显示,低水平的运动能力判断将增加锻炼者的受伤风险,是引发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相反,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判断也可成为保护锻炼者避免运动损伤的安全因素。而对于运动能力判断高低(低估、中估、高估)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低估和中估分别是高估运动能力锻炼者发生运动损伤几率的4.3倍和5.4倍。因此,与Schwebel和Plumert[20]的观点相反,本研究认为,对运动能力的低估不仅不能帮助锻炼者避免运动伤害,反而还会增加运动损伤的概率。原因在于:1)低估自身运动能力的锻炼者也许会展现出更高的实际运动技能,但却有可能对他们所具备的技术能力缺乏信心。因此,他们容易自身营造出一种尝试所谓困难和危险的运动技术氛围,而同时缺少成功的信念。2)“运动能力判断”与“风险承担”呈正相关,尤其是当“风险承担”蕴含着困难及具有潜在损伤性的技能时(即: SRT)。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与低估运动能力的锻炼者相比,高估运动能力的锻炼者更有可能去尝试新的或富有挑战性的技能[10],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来自其他相关研究结论的支持。但是“风险承担”的增加却并没有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演变得更大。因此,对运动能力的低估或许会直接导致锻炼者损伤风险的增高。由于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及本研究中一些分析方法间的相关性,故也不排除多发性损伤造成随后运动能力低估的可能性。另外,在性别差异上,与之前Lirgg[17]研究中的受试者相反,本研究中男性和女性受试者的“运动能力(过高)判断”相似。这反映出女性在体育运动中日益增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而这种增长则源于社会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接受度的提高[12]。研究结果中并未产生性别差异,很可能是因为男、女锻炼者是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以同一方式参加健身运动项目。“对运动能力的过高判断”这一结果可以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准确评估自身能力上的相似性,同时,也反映出将教练评估作为评定受试者能力高估参照标准的内在偏差。教练中大部分都是男性,他们很有可能在运动技能上给予男性受试者较高,而女性受试者较低的评价,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男性能力低估者和女性能力高估者的增多。

对于运动损伤经历,本研究结果显示,其与“风险认知”和“风险承担”两者均不相关,但却与“运动能力判断”和“运动能力高估”两者呈正相关。出于自信,一些锻炼者在未顾及运动损伤经历或高受伤频率的情况下,过高地判断了自身能力。这一结果也与Bandura[10]的观点“运动损伤经历将导致随后对运动能力的低估”相反。但是,目前想要确定运动损伤经历所产生的效应(积极或消极)还很困难。也许一些微不足道的或顺利康复的运动损伤经历反而会增加锻炼者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在实际运动中,锻炼者只倾向避免重复那些会导致严重损伤后果的行为。另外,在性别差异上,男性较女性在承担风险时不易受过去运动损伤经历的影响。

在实际运动损伤发生率方面,本研究未发现男性和女性健身锻炼者有所差异,这与Powell和Barber-Foss[19]提出的“女性相对男性有较高的运动损伤率”以及Taimela等人[21]提出的“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运动损伤”均不相同。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无法确定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像“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这样的心理预测因素可能会影响随后的损伤结果;而损伤也同样可能影响到随后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因此,本研究关注的是心理预测因素相互间及其与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效应。其次是利用教练对锻炼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定,可能会因为缺乏客观性而导致在测定锻炼者“运动能力高估”时产生偏差。如前所述,教练可能会在对男性和女性运动能力的感知上有所不同,甚至会以运动员的标准来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大众健身锻炼者的运动能力。后续研究应设法解决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重点关注在“风险认知”、“风险承担”和“运动损伤经历”等方面可能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的因素,具体包括:社会化、社会期望和风险属性。

4 结论

1.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中,“风险认知”不与运动损伤呈负相关;“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风险承担”与运动损伤之间无相关性。

2.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是健身锻炼者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

3.女性风险认知力比男性高,运动能力判断(高估)与男性相似,风险承担行为比男性少,且易受过去运动损伤经历的影响。

[1]郭霖,华倩.全民健身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山东体育科技,1999,21(1):83-85.

[2]刘金平,周广亚,黄宏强.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6,29(2):370-372.

[3]石岩.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之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8,29(2): 4-6.

[4]石岩,侯婵莉.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0):66-73.

[5]石岩,陈玉璞.健身房消费者健身活动风险认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2):10-14.

[6]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J].心理学动态,1995,(2):17-22.

[7]于清,袁吉.运动心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8]于清源,谢晓非.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J].心理科学,2006,29 (2):362-365.

[9]赵玲.健身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及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2):85-88.

[10]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 l[M]. New York:Freeman,1997.

[11]BRUSTAD R J.Youth in sport: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R SINGER,M MURPHEY,L K TENNANT.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 rt psychology[M].New Yo rk:MacM illan, 1993:695-717.

[12]COAKLEY JJ.Sport in society:Issues and controversies[M]. Boston:M cGraw Hill,2001.

[13]COO K S,PETERSON L,D IL ILLO D.Fear and exhila ration in response to risk:A n extension of a model of inju ry risk in a real -world context[J].Behavio r Therapy,1999,(30):5-15.

[14]HORVA TH P,ZUCKERMAN M.Sensation seeking and risk app raisal and risk behavior[J].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3,(14):41-52.

[15]KONTOSA P,FELTZD L,MAL INA R M.The perception of risk of injury in sports scale:Confirming adolescent athletes’concerns about injury[J].J Spo rt Exe Psychol,2000,(22): S12.

[16]KONTOSA P.The effectsof perceived risk,risk-taking behaviors and body size on injury in youth sport[D].East Lansing: M 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0.

[17]L IRGG CD.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confidence in physical activity:A meta-analysis of recent studies[J].J Sport Exe Psychol,1991,(8):294-310.

[18]MORRONGIELLO B A,RENN IE H.W hy do boys engage in mo re risk taking than girls?The role of attributions,beliefs, and risk app raisals[J].J Pediatric Psychol,1998,(23):33-43.

[19]POWELL JW,BARBER-FOSS K D.Sex-related injury patterns among selected high school sports[J].Am J Sports Med, 2000,(28):385-398.

[20]SCHW EBEL D C,PLUM ERT J M.Longitudinal and concurrent relations among temperament,ability estimation,and injury p roneness[J].Child Development,1999,(70):700-712.

[21]TA IM ELA S,OSTERMAN L,KUJALA U,et al.M o to r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with reference to soccer injuries[J].J Sports M ed Physical Fitn,1990,(30):194-201.

[22]W ILL IAMS J,ANDERSEN M.Psychosocial antecedents of sport injury:Review and critiqueof the stress and injurymodel [J].J Appl Sport Psychol,1998,(10):5-25.

Correlation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Predictor Factors and Sports Injury in Mass Fitness Exercise

CHEN Jin-ao1,LU Cai-feng2,WANG Xin3,ZUO W an-w an1,Jonathan R.Baldridge4

Objective:Not only to study on the co 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p redicto r facto rs of risk percep tion,risk taking,estimation of ability,p revious injuries and sports injury in mass fitness group and to determine the p 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se facto rs on spo rts injury in actual fitness training,but also to exam ine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se facto 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psychology,for the purpose of supp ly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further reduce and p revent sports injury effectively.M ethods:To select 300(150 male,150 female) healthy volunteers aged 26 to 35 years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random ly from new members in fitness clubs.This p rospective injury study set a 12-w eeks fitness training p rogram to them w hich consists 3~4 times a week.Thes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p rovide info rmation included self-reported risk perception,risk taking,estimation of ability and p revious injuries.Then make test and evaluation fo r these factors by Risk of Injury in Sport Scale(RISSc),Risk-Taking Behaviors Scale(RTB)and 5-point Likert-Type Scale.Then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by correlation,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variate variance(MANOVA s).Results:1)Risk percep tion w as no t inversely related to risk taking o r spo rts injury.2)Low levels of risk perception and estimation of ability w ere closely relat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isk of injury,w ith odds ratios(ORs)ranging from 3.79~7.95.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estimation of ability and sports injury was positive.4)Estimation of ability w as also positively related to risk taking.5)There wa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 een risk taking and overestimation of ability,spo rts injury o r p revious injuries;6)There was also no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vious injuries and spo rts injury;7)Females repo rted higher levels of risk perception and low er levels of risk taking than males.However,there were no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facto rs of estimation of ability and overestimation of ability,and subsequently females and males incurred similar numbers of injuries in fitness training.Conclusions:1)Among the psychological p redicto r facto rs in fitness training,risk perception was not inversely related to sports injury;overestimation of abil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po rts injury;risk taking was not related to sports injury.2)Low levels of risk percep tion and estimation of ability rep resent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 r spo rts injury in mass fitness group.3)Females repo rted higher degree of risk perception and engaged in less risk taking w hich can be affected easier by p revious injuries than males.Acco rding to estimations of ability,females and males repo rted similar.

mass fitness exercise;risk perception;risk taking;estim ation of ability;overestimation of ability;previous injuries;sports injury;gender differences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China;2.Institute of Spo rts Science in W ujiang,Wujiang 215200,China;3.Department of Spo rts and A rt Education,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224001,China;4.Murray State University,M urray,KY 42071,USA.

G804.8

A

1000-677X(2011)11-0027-08

2011-08-30;

2011-10-27

陈金鳌(1981-),男,江苏淮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全民健身,E-mail: cja68209933@sina.com;陆彩凤(1981-),女,江苏苏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理学, Tel:(0512)60706799,E-mail:xiaolu0708@163.com;王欣(1969-),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Tel:(0515)88298488, E-mail:a690409@163.com;左弯弯(1985-),女,江苏宿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竞技能力的开发与评定,E-mail:zuowanwanbest@126.com;Jonathan R.Baldridge,男,美国肯塔基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E-mail:jonnyguitar101@msn.com。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2.吴江市体育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吴江215200;3.盐城工学院体育与艺术教学部,江苏盐城224001;4.莫瑞州立大学,美国肯塔基莫瑞42071

猜你喜欢
锻炼者性别差异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疫情下普通患者应如何进行肺功能检查?
太极拳运动对提升锻炼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操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为例
每天慢跑可延缓细胞衰老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