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感悟

2011-01-01 00:00:00曹鹏
物理教学探讨 2011年2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教师自身、学生、工作三个主题,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分析了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并介绍了笔者在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感悟。
  关键词:成长感悟;新教师;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2(S)-0019-3
  
  光阴似箭,我走上三尺讲台已经有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人民教师的转变。在与学生接触的一年时间里,我挥洒了汗水,收获了感动,也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在茁壮成长,有一些心得体会和成长感悟。我用以下三点来总结,愿和青年同行们一起分享。
  
  1 对于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
  
  1.1 磨砺良好的心理素质,给学生树立榜样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塑造、自我定位、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头脑,避免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不良的刺激,同时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把教师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投射到学生身上。因此,我们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上课,即使我们在课前受了委屈,我们也应该把这些抛在脑后,不应该把丝毫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因为那些事情和学生无关,我们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给他们作榜样。新教师在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因而有不小的压力,面对压力,边教边学,教学相长。纳尔逊•曼德拉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可怕的事情不是你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是没有看到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潜能。”
  1.2 具有广博的兴趣爱好是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
  具有广博的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只有具备广泛而丰富的兴趣爱好,才能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才能研究、探索并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你有摄影的爱好就可以用相机或DV记录孩子们生活、学习、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偶尔选些片段展示给他们看,孩子们会倍受鼓舞。这样就会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他们会更加踊跃地参加各种活动。对于教师自身,有了自己的爱好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一片精神领地,自己的精神就有了寄托,辅助自己专业的成长,使我们的业余时间在健康的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是对教育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1.3 上进心,让我们在成长路上走得更远
  上进心是教师工作的内驱动力,新教师要具有不断追求博学的信念,保持上进的心态。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教师,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教师。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现在的你看起来有多么优秀,如果不追求上进,也许十年、也许五年、甚至二到三年之后,你会成为井底之蛙,被学生抛弃、被学校抛弃、被社会抛弃。“学不难,不厌却难”,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厌其烦、不断完善,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并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挑战,这样,才能由合格走向优秀,最终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2 对于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1 树立威信,才有执行力
  “学高为师”,学生最佩服的是知识渊博的教师。新教师要树立威信,首先就要用过硬的业务素质去征服学生的不信任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新教师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当对所讲授的内容钻研不透彻,学生一质疑,教师就不知所措,回答起来模棱两可,这时,学生投来的是“不信服”的眼神。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能结合教学内容谈古论今,能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以及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就能被学生看成是很有智慧,自然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身正为范”,新教师要树立威信更要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们,无一不是具备了完美的人格魅力。“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好的教师应有健康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点燃学生心灵中那支待燃的火把。
  2.2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己处理偶发事件的智慧和能力
  由于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一些课堂偶发事件会让新教师陷于窘境。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的智慧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千变万化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但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其性质,细致地观察课堂中出现的任何变化,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则可以将之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
  2.3 放大学生优点,这个世界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诲人不难,不倦却难”,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时间短,血气方刚,性格往往急躁,我们应培养自己对待学生的耐心和宽容之心。比如学生来请教问题,千万不能因题目太简单或是讲了许多遍学生还是不懂,有情绪上的不满或是语言上的刺激行为。这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会关爱学生,具体地说就是尊重、理解、欣赏、信任学生。“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及时地进行表扬,鼓励式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教师自身而言,爱是事业的支撑点。
  2.4 是学生,更是朋友,“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和学生年龄相近,有很多共同语言,对我们,他们不会有像对老教师那样的因其在学术中的权威而心生敬畏的心理,所以和他们代沟浅,可以很容易走近他们。比如说,参加他们的主题班会,做他们篮球比赛的裁判,和他们一起策划活动、表演节目、搞一些小的研究性课题。周末还可以请那些不回家的学生到家里一起做晚餐。学生也愿意和我们交流,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成为他们心灵的沟通者,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一些心理问题,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总之,我们和学生关系亲近,学生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
  
  3 对于工作——态度决定高度
  
  3.1 听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我们拿到一节教学内容,思路不明朗的时候,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会让我们感到豁然开朗。新教师授课的内容可能前后联系不到位,知识点不够全面,重难点突破得不够好,那么,听课就是弥补这些缺点的最好的方法。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听课前自己应备好本节课,切忌不能自己先不分析教材,听了指导教师的课后,再整理听课记录制成教案。这样的话增加了对指导教师的依赖,其结果是自己没动脑筋,不能形成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还有,听课记录是潦草的,写下的随想或符号是模糊的,因此听课后要整理听课记录,而后将整个教学过程做一个完整的回顾,并反思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优缺点,揣摩他设计的意图,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
  3.2 备课,给学生一研碗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
  备课是新教师最费劲的一个环节,那是因为我们肚子里的“墨水”还不够。所以备课时要参阅大量资料,写详案,听了其他教师的课后,对自己的教案做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通常一节45分钟的课,新教师需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准备,平时时间紧,可以在寒暑假就把下学期的课备好,提前备课可以让我们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进一步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备课时还应当先把要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完成后再备课,作业中复杂的问题可以提取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讲解,这样可以减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阻力。在准备习题时,要把习题进行深度地思考和挖掘。比如:解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变一变条件,这个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题和以前哪些题类似?可以为以后做什么铺垫?像这样对题目进行拓展和引申后就做到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3.3 加强自身解题能力的训练
  新教师有时会面临无法回答学生问题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做习题,加强自己的解题能力。习题直接地反映了我们对知识和概念、规律掌握和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能力常常是在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的。新教师在高一高二时就可以做一本高三的一轮复习用书,教到哪做到哪,这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考点和教学重难点。解题时也应当有好的习惯,应当迅速地把要完成的题目解完再和答案比对。如果解一题就去看参考答案,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自己解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3.4 教学反思,用文字留住自己的教学足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的本质是理解与实践的对话,既是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教学反思逐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记得大学毕业时,教学法教师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们的留言只有四个字“教学反思”。工作后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讲完课后,把你自认为讲得最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把讲得不好的地方也记下来,教学后记也应认真填写。因为再隔三年,我们已经忘记当时是如何讲的了,现在作一些记录,为以后的教学作参照。我们还可以准备一个难题、易错题笔记本,记录平时遇到的难题、易错题。还准备一个积累素材的笔记本,在教学过程中,脑子里出现一些灵感,但这些灵感会转瞬即逝,及时地记录这些见解。写是一个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不追求什么,只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长了。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悟,对于教学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年轻是我们的优点,也是我们的缺点,因为年轻,我们拥有希望,因为年轻,我们缺乏经验,这就需要在时间、空间上不断地积累。这个过程我们须要认真地去对待,季羡林先生说过:“认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机遇与挑战并存,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在路上,正待我们去占领。作为21世纪的青年教师,我用以下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与各位共勉:身肩科教兴国重任,承担民族复兴使命,志存高远,有所作为,争做时代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73.
  [2]黄鹤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一桶水”[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39(10):14-15.
  [3]王安民. 中学物理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56.
  (栏目编辑黄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