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一节全国优质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折射;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2(S)-0078-2
1 引言
刘国化老师上的《光的折射》一课,在“第七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亲切、流畅、严谨而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设计巧妙、生动、创意独特的实验器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组织。生态化、人本化的活动设计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活动的乐趣。下面笔者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2 教学赏析
2.1 用体验式引课开启科学探究的大门
教学片段:自制教具,变课件为实验,组织学生完成“鱼叉叉鱼”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在有水和没有水时叉鱼的区别。
用“鱼叉叉鱼”的情景引课,大家并不陌生。源于生活的情景素材让学生倍感亲切而自然。作为呈现方式,多数教师会选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容易调动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本节课,刘老师却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器材,突破性的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情景的舞台。与单一的动画展示相比,实验现象更具真实感。手、眼、脑并用的多维度体验也更能让学生感悟现象的奇妙(注入水后沿原来方向叉不到鱼了)。很显然,体验式引课的功效已经不再局限于激趣和点题,参与活动的本身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叉不到鱼才能使学生对所看到的“鱼”有所怀疑,才能激发学生对现象进行大胆的质疑和猜想,避免了“假猜想”、“无根据猜想”所带来的教学尴尬。同时,对“鱼”的怀疑,更为后面提出“虚像”的概念积累了足够的感性认识。
如今,40分钟的课堂,各环节之间衔接紧凑,功能相互融合。虽然,留给引课的空间很小,但对其发挥的功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传统意义上的点题功能外,能不能和整节课堂内容融为一体,能不能对科学探究环节提供更多的帮助,能不能提高引课情景在整节课中的利用效率便成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新话题。
2.2 用原生态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片段:准备多样化、生活化的实验素材,并分小组发放不同材料。
西方有个民间故事,把两个孩子各放在一间房间里。第一个间房内堆满了玩具,第二个房间里只有一堆土和一把铲子。从窗户里观察,第一个房间里的男孩坐在玩具堆里,大声埋怨我已经玩够了,还有新的玩具吗?第二个房间里的男孩却兴致勃勃地在刨土,搭自己喜欢的建筑。不难理解,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材料才是好材料。本节课学生所用的豆油、洗涤剂、香、提桶、激光笔等素材是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生活中的使用经验足够帮助学生消除对材料功效的陌生感,使学生敢于主动支配;多样化的材料组合方式,又让学生乐于主动支配;小组间发放不同的材料,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为小组间实验创意的互动交流奠定了基础。活动中,有同学设计:用激光灯将光点照射到桶底,向桶里注水,同时观察光斑的移动;有同学设计:用香在水面上做一层烟雾,用激光灯照射,观察光路的变化;还有同学设计:在容器中下层注水,上层注油观察光路的变化。总之,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互动热烈,不再出现一人做多人看的低参与率,也没有所有实验千篇一律的单调。因此,合理的实验材料准备,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基础,也是促使探究活动深入展开、交流互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为。组织材料时,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材料对学生实验的设计有没有误导?学生对材料是否有主动支配的权利?学生是否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使用的意义?材料是否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当的种类?材料的提供是否适时?材料的选择是否有层次?等等。总之,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仅仅是准备材料的最低标准,能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是更高追求。
2.3 用恰当的提示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教学片段:刘老师在要求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之前有长达3分种的独白。
3分钟,刘老师进行了哪些提示:(1)明确实验目的;(2)介绍实验器材;(3)扫除非核心障碍(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有许多难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可以对其中一些与实验主题关系不紧密的非核心障碍进行提示。如刘老师提示学生香的作用是提供烟雾,帮助大家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4)整体活动的流程:设计、实验、交流、再实验(让每个小组在组织安排时有合理的人员分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准备);(5)安全提醒:注意玻璃器皿的使用、注意火柴的使用、注意火柴支不要乱扔(充分体现老师的人文关怀)。
开放的探究性活动需要“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因此,在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的注意点和要求进行恰当的提示是保证形散而神聚的重要举措。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实验探究课刚开始起步时,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开放,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这种“形式上的开放”常常导致学生拿到器材后不知所措,无的放矢,课堂组织混乱,探究效率低下。物理实验有很多的类型,有些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基础,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有些实验属于体验性实验,就只能在教师规范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因此,实验过程的开放程度取决于实验的类型、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合理而明确的提示不等同于旧模式下的灌输式讲解。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充分的做前准备,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更是提高学生探究效率,确保学生探究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2.4 用深度的互动评价推动课堂的生态化进程
教学片段:学生实验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开放式评价。
本节课的互动评价无疑是一大亮点。实验结束后,刘老师没有让学生的相互交流留于形式——单一的实验方法展示,也没有让相互评价浮于表面——简单的可行与不可行的表态。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看到的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提出的意见中有对实验细节的关注:有同学建议等水面平静后再做实验;有对物理学方法的完善:有同学提出要改变情况,多做几次实验再总结实验结论;有对特殊情况的思考:有同学提出如果光线垂直入射情况会怎样;有对新现象的发现:有同学发现反射和折射现象同时发生等,这些原先需要教师点拨、讲解的内容都在学生的相互评价中自然生成了,也促使课堂随着学生的思维生态化地发展下去。
课堂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动手的平台,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落实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时,应试教育的枷锁常常让我们只重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的落实,轻视学生间的评价和交流。教师在包办评价、明确对错的过程中其实已经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维迸发不出火花时,课堂也就失去了生态化发展的契机。
于细微处见精神。四处教学细节的精彩处理充分反应了刘老师人本化的教学设计风格。当课堂真正回到学生手中时,一节全国大赛的优质课也就孕育而生了。
(栏目编辑张正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