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省于2007年进入新课改,笔者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经过一轮的教学,对其特点和使用有一些见解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特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2(S)-0016-3
黑龙江省于2007年进入新课改,新的物理课程标准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以“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力图让学生在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其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一轮新课改,使用了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实验教科书,经过一轮的教学,真真切切认识了新教材,可以说新教材充分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基础、重实验、重探究、重全体学生能力培养。
1 新教材特点
1.1 分模块教学,分层次选择,区分难度
新教材进行了模块划分,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重视基础知识,是文史类和科学类都要学习的内容,基础性强,这就避免了学生过早进行文理选择,过早出现两极分化。而选修的三个模块中又有了很大的区分度,如选修1模块“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重视物理学基础,重视物理与生产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选修模块比必修部分难度大,但这部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也更加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刻苦钻研精神。
1.2 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传统教材重视物理实验,而新教材更加重视实验探究。新教材中增加了“做一做”这样的小栏目,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甚至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小小的废弃物做一些小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操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新教材中多数实验改为DIS实验(数字化实验系统),打破以往实验模式,使之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
1.3 重视与生活联系,体现趣味性
新教材每节中除了“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大家谈”栏目外,还有“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课题研究”这样的一个或者多个栏目。这样的栏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指明一个方向,开阔了这部分学生的视野。同时,新教材在最后附录中推荐了很多课外读物,并且附有该读物的简单介绍,有利于学生选择性地去阅读。内容上增加了传感器一章,此章介绍了很多学生生活中常常涉及到,但又不好理解的传感器,学生觉得特别贴近生活,正所谓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4 重现规律得出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新教材在介绍很多规律和定理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再现科学家得出规律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规律得出的艰辛。
例如《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关于万有引力定律,新旧教材的差别很大。旧教材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通过近似处理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轨道,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希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当中涉及向心力公式和牛顿第三定律等,对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能力要求较高。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万有引力定律”规定的内容为“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重点在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探究过程,所以新教材《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安排了两节《行星的运动》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已经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讨论,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顺利引入本节新课内容。进一步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出于同一本源?→月-地检验:这个大胆的想法要由事实检验。→更大胆地猜想: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引力?→得到万有引力定律(G为引力常量)→ 检验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新教材把在万有引力定律一节加上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G,明显降低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创造和谐、民主、自由课堂气氛,进行探究教学。其实教材中很多章节都是通过进行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过程,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充满着大胆的设想、巧妙的验证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1.5 创设情景,精彩引入
每一章都有名人名言,并且每一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或者是优美的诗词,或者是与此章内容有关的科学前沿知识,又或者是我们熟知的但是又不知道其产生原因的生活现象以及奇观等,可以说一系列问题能把我们带到下一步要研究的物理世界中去。每一节中又通过精美图片或实验现象把学生带入所研究的问题中去,增强其学习欲望,调动积极性。
1.6 重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渗透
新教材中介绍了很多方法,如类比法:在探究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时,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作对比,得出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同时在介绍电势能时和重力势能作对比。推理法:有些规律是无法通过实验探究证实的,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猜想以及简单的数学推理得出的。在教材中涉及到物理方法时,旁批部分就会给予解释,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1.7 课后习题的配置都别具匠心
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是别具匠心的。在市教育学院的关于新教材的讲座中,一位人教社的专家说新教材中编写课后习题的是专门的一组人员,可见在课后习题上功夫之大。
1.8 采用彩色印刷,图片更加精美
打破传统的黑白纸张,采用彩色印刷,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触动。同时教材中每一幅小小的插图都很精美,例如力学部分涉及到的卡通人物头顶只有一撮头发,把物理这一严肃的学科变得轻松。
2 教材处理
2.1 选修模块的选择
我校在第一轮新课改中选修的是3-3热学模块,这一模块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本班级上课。对于2-2模块和3-4模块采用走班形式,四位教师上课,学生根据课程安排自行选择什么时间上哪位教师的课,笔者当时开设的是选修2-2部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和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生兴趣浓厚。选修3-5中含有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当中涉及到很多能量知识,比较符合本套新教材中对能量守恒观点的渗透,所以从知识的完整性上来讲,选修3-5更加适合对物理有很深理解、以后在物理方面有更加深入研究的学生选修。学校最初是在自主招生讲座上针对程度稍好的学生讲授3-5,但是此次通过咨询,为了学生知识的完整性,让学生统一学习3-5模块,把3-3和3-4作为自主招生的讲解内容。
2.2 教师转变思想,重视实验探究课
既然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我们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观念,创设情境,提供一切有利条件,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做努力。例如在《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一节教学中,应该通过对比猜想、实验探究来得出规律。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理论猜想:磁场对运动电荷是否有力的作用,然后介绍实验器材阴极射线管、电子开关感应圈、磁铁,鼓励学生从安培力入手,大胆的进行理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究思路。
3 教材使用的思考
3.1 内容顺序的调节
通过两次讲解《恒定电流》一章内容,笔者认为按照这章的编排顺序进行授课,教学过程明显感觉有点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三节中涉及到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课本直接就给出了电路图,目的是通过演示,得出伏安特性曲线,但是又没有介绍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分压,又为什么用电流表外接,全章自始至终也未给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只能教师自己去体会什么时候讲解;《简单的逻辑电路》在恒定电流一章中似乎用处不是很大,但是在《传感器》一章又恰到好处,所以把该节挪到《传感器》这章更好;《多用表的使用》由一节变为两节,更加合理了。其次,课后习题最好能和高考挂点钩,把正文内容没有的,又是高考要考的补充进去。例如电磁流量这一元件在教材中根本没有提,而宁夏高考对其进行了考查,要是能把这样的内容加上去效果会更好。
3.2 难度调整
有些部分内容难度较大,例如《电场》一章中《电势与电势能》一节成为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分水岭,要是能在此处稍微降低难度,会更体现出重视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磁场部分每年都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教材编写过程中是否可以在此加大一点难度,而不是仅仅六节就结束,要是增加一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应用课效果会更好,层次更分明,内容更完善。
同事们对新教材褒贬不一,但是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面性,新教材作为新生事物是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个人来讲,笔者认为新教材真的是一套难得的重基础、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一套好教材。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是新课改的重要实施者、新教材的实践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去挖掘新教材的优点,充分发挥新教材在物理课改中的重要价值,使之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为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栏目编辑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