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再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猜一猜,分一分,买一买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关键词:人民币 教学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2(a)-0000-00
1 谈话引入
师:最近我们柳市新开了一家超市,听说很不错,陈老师也想去逛逛,猜一猜,你们觉得去超市买东西,最重要的是带什么?
生:带钱。
师:对,买东西必须要付钱。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钱,我们中国的钱就叫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人民币。
2 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1) 初步认识
多媒体课件出于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你能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上前介绍。生1:这张是10元,这张是5元。生2:这张是100元,这张是1元。
(2) 分类
师:请你拿出课前收集的人民币向同桌介绍介绍。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介绍,教师巡视指导。师:你能不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看看你有几种不同的。同桌合作,动手分类。师:你是怎么分的?请你到投影伏上分给大家看一看?生:我把硬币的分成一类,其他的分成一类。师:我们把人民币分成硬币和纸币这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生2:我把几元几元分成一类,几角几角的分成一类,几分几分的分一类。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为给他们三兄弟排队,谁是老大?生:“元”是老大。师:“老二是谁呢?”生:“老二是角。”师:那么这“分”肯定就是。生齐说老三。
(3) 发现进率,进行简单化聚
师:老师买了一张信封,你们猜我花了多少钱?生:大概1元。生:(一女生轻声地说)信封是用纸做的,很便宜的我猜1角差不多。师:请你付1角来买。学生纷纷动手摆出1角,争先恐后地举手,表示摆好了,还有的私下表示不同的方法,我跟你方法不一样等。师:说说你的方法?生:10个1分。生:1个1角。生:2个5分。生:5个2分。生(抢嘴)只要10分就是了。生:1角就是10分。老师把信封卖给了这位同学。教师的这个行为让学生明白,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回答,1角钢10分。师(随即出示一瓶娃哈哈):那么猜一猜的这瓶娃哈哈多少钱?生:1元。师:怎么付?学生动手摆出1元,又争先恐后地举手,表示摆好了,还有的私下互相看起来表示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师:说说你的方法。生:10个1角。生:2个5角。生:1元就是10角。老师把娃哈哈奖给这位同学,学生都很羡慕地看着他,加深1元=10角的印象。生(抢嘴):100个1分就可以。
3 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1) 实践活动一
师:现在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请同学去完成。附近有一家超市,你去买一样你喜欢的文具(课件出于物品及标价)书包(25元)水笔(9元8角)铅笔盒(6元5角)练习本(5角)剪刀(2元)尺子(8角)铅笔(2角)橡皮(3角)铅笔削(1元2角)。要求小组合作,组织当售货员,其余组员当顾客,一个人一个人有顺序买,顾客要付对钱,如果找钱售货员找对钱(分组行动、汇报)。师:有哪一组小朋友想上来表演一下你是怎么买的?
第一组
生:我买了一块橡皮,付给他3角,一个2角,一个1角。生:我买了一本练习本,给他一个5角的硬币。生:我买了一个铅笔盒给他一个5元,1个1元的硬币还给了他一个5角的硬币。
第二组:
生:我买了一把尺子, 我给了他一个1元的硬币。生:我买了一所剪刀用了一个1元的硬币。生:我买一盒水彩笔,给了他10元,他找给我2角。
(2) 实践活动二
师:老师看到你们买的这么多新东西也这么好,忍不住心支了也想买,我这里有5元钱,想买一本练习本5角钱(走到一位同学的面前)。生:我要找给你4元1角,(停了一会儿)我没零钱找不出来。师:这可怎么办?生:把5元钱换成零钱呀!师:那该怎么换呢?你用现有的钱兑换一下。生:我是五个一元的硬币。生:不行,你这样还是找不出呀,又没5角。生:我这里有,这给你4个一元的,还有一个5角(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争论,有的说对,有的说错)。生:我认为是错的,因为你是来换零全的还是应该给你5元的,要是给你4元5角就少了5角了。师:那4元5角是怎么回事呢?生:那是去买的时候找回来的钱。师:对了,挣钱的时候,钱应该是一样,只不过换成了零钱,还有其他的换法吗?生:4个一元和2个5角。生:我是这样的,4个一元,1个5角,2个2角,1个1角的。生:我是2个2元,2个5角。师:同学的换法都是正确的,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换的钱能够有零钱找给我,还要不能少。
4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大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而本案例中,教师要站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高度精心设计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前教师从学生已民用工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组织师生之间的谈话,课中教师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景,课尾教师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实践活动,这些巧妙的安排,一方面渗透了良好惜时习惯的教育。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找到了知识的源头和去向,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意义所在。
(2) 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后,教师就呈现了一组货物的价钱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迷一包容性很大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合作的时间,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充分发展和自主建构的机会。接着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对生成性问题的引导讨论,学生就很自然地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认识到元、角、分之间进率。接着,学生又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民币之间兑换,巩固了新知。
(3) 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案例中还可以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将学生的情感需要放在首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合作探索,全班交流的时空提供动手实践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总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趣致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数学“活”进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