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扩招政策使大学毕业生人数飙涨,同时给大学生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社艺系(主要专业有文秘、日语、韩语、艺术类)的毕业生来说,忽视这个问题,无疑会使就业雪上加霜。根据近期调查和实践,建立长期就业跟踪服务体制,对提高就业质量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跟踪 就业质量 体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1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制的意义
高校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就好像是我们的产品,我们在产前做到目标明确,产中精雕细刻,但产后却没有“售后服务”。很多院校把学生在校教育当成是自己份内的事,而毕业后好像和自己无关一般,不再去加以指导,而这恰恰是影响就业质量很重要的原因,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无所适从,在专业技术上、为人处世方面不能从容应对,造成近50%的毕业生甚至无法适应本专业的就业,转而从事其他专业,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信心和质量,也势必会使用人单位对我院的教学质量产生质疑。
就业跟踪服务体制不仅大大提高就业质量,还能有效的反馈我们的教学质量,使教学与实践不相协调的问题暴露无遗;通过就业状况,指出我们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取向,为在校生面对就业提供合理的参考;不断获得最新的社会职业准入和职业定位,为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通过这种体制,还能随时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另外为我们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立交桥提供极大的便利。
2影响社艺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
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制可以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能得到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了解到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就业环境改变对毕业生影响较大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而且要求较好的学校和更高的学历层次,已经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这种抬高门坎的现象致使我系毕业生要很快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实现就业增加了难度。
热门专业依然走俏,部分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调查表明,热门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比起其他专业占有较大优势。冷门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改行从事非对口专业工作。某些缺少必要的师资和实训基地的专业就业尤其困难。
2.2大学生对就业理念滞后于市场
通过调查,我系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这直接影响了对所选职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有58%的同学希望到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仍在安逸的校园中生活,对复杂的社会没有足够的了解。经济上依赖父母,无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
2.3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调研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映较多的是学生的实习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力度不够,实习经费不足等。教学实习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将来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对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方面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实习指导的力度,让学生先具备“用武之才”以更好地去寻找“用武之地”。
2.4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3 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制的措施
就业跟踪体制是就业指导工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使毕业生在工作中仍然会源源不断的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不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就业跟踪体制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大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免除了后顾之忧。
3.1强化系部服务职能
系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构建就业跟踪服务体制。
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确保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为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建立师生搭对帮扶体制,发挥老师的支撑作用毕业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因此如果建立起师生畅通的信息网络,实行有效的帮扶体制,可以大大减少毕业生的工作压力,实现毕业后的延续指导。
3.2 结合市场需求实际,充实就业跟踪体制的内容
就业跟踪服务体制使办学定位建立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上,逐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灰领阶层”,以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使就业跟踪服务体制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调研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专业设置应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技能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系部的专业设置。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断进行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如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专业的弱化与撤消等。当前一些复合型专业正在高专高职学校出现,如“应用日语/园艺”、“商务日语/旅游管理”等,都是充分体现了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产销链接的办学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2)试行毕业生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
毕业设计环节有意识地放到对口的用人单位去进行,同时进行培训。这样一方面让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便于用人单位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并作为接收毕业生的考察试用过程。
(3)就业前引导,就业后指导,真正实现就业跟踪服务
就业前有效引导大学生依据自我实际,通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实际出发,在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教育的基础上,注重进行就业心里疏导,组织必要的就业技巧训练,通过讲座、模拟应聘等,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建立适合的就业跟踪服务体制,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是双赢的,对学校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通过就业跟踪服务体制,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数据库,使毕业生能适“业”,使老师更敬“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 王世英. 对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