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策略

2011-01-01 00:00:00陈霞
科技资讯 2011年4期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转型期。论述转型期的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以及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将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今后经济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经济转型 结构调整 城市化 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各类产业均衡发展、产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中国发展的动力正从投资和出口型转变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内需为主的战略性变革。而有关经济发展中调整结构、城市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的三项策略,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进步的关键策略。
  
  1 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转型是自然而又必然的事。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离开我们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经济转型是各种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因为任何国家和任何经济体都必须不断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中国经济的转型,其转型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型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转型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需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长久之策,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理所当然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有需求才有投资和生产的动力。有需求市场才能繁荣,经济才能增长。所以,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长期看,这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因此,调整需求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必须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应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措施,不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提高消费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
  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工作重点。一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支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眼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下大气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开发——改造汽车行业等;新材料开发——各种制造业、房地产等;深入科技突破——水产、畜牧、医药等;环保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等。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三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等。说到底,调整结构就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或者说为了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调整结构作为发展经济的关键策略是无可厚非的。
  
  2 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注意城市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缺乏城市化,工业化就难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
  我国的城市化比例比较低。1949年城镇比例为20%,农村比例为80%;经过60年,城乡比例上升到45%左右,但是还远远不够。国家计划每年将1%农村发展为城镇。在30年后能达到75%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迎来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城镇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道路修建,医院建设,水电建设等,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是对冲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外部需求萎缩的强有力的内生性力量,也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由于城市化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市转移,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行、要文化生活、要社会保障。可以预见,投资和消费需求必将巨增,最近的未来我国保持8%以上的GDP增速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城乡一体化或者说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策略。
  
  3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特点,使其成为我们重点发展它的理由。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市场发育,优化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资金、劳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3.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力相对过剩,需要另谋出路;其二,是每年自然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也需要安排就业。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却独具优势,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其中包括交通、仓储、运输、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批发与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科研技术、水利、环境、文体、金融、卫生、福利与保障等等。行业之多,范围之广、发展空间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安排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它能够大规模增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简而言之,第三产业不但能消化、容纳我国城市化带来的和新增的劳动力,而数以千万计的就业者的生存和发展的各项需要,必然带动我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
  3.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小康水平一方面表现在居民收达到一定标准,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那时,城镇居民的家务劳动逐步趋于社会化,农村消费需求逐步趋于城市化,人们在吃的方面向方便化、营养化转变,用的方面向电器化、高档化转变,人们的需求从单纯物质方面向物质与精神并重转化。这些发展趋势要求不断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尤其是增加高层次的劳务消费,如文化教育、消遣娱乐、游览观光、医疗保健等。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适应人们以上的需求。第三产业发展了,可以大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据GDP70%以上。而我国只有40%,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完全可以希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中国不远的未来,国民经济的最具活力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