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综述

2011-01-01 00:00:00陈晨嵇东海
科技资讯 2011年4期


  摘要:网络疏离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表明了人们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网络成瘾不同的消极体验,是指很多人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因为自身与网络的关系发生疏远、异化,而体会到一种茫然没有目的、空虚感、无意义感、负罪堕落感等。这一痛苦压抑的消极体验在人们因为学习或生活的需要不得不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尤为明细。本文作者从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疏离感与传统的网络成瘾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网络疏离感的后续研究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网络疏离感 网络使用 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1 前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规模较2007年底增长8800万人,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年增长率为41.9%,同时网络普及率达到22.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其为具有强烈求知欲、好奇心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为宽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没有能够正确地使用互联网,而网络成瘾,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进而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荒废学业,更有甚者甚至走向犯罪的不归之路。
  然而,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除了网络成瘾之外,还经常体验着另外一种消极体验。那就是很多人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因为感觉自身与网络的关系发生疏远、异化,而体会到一种茫然没有目的、空虚感、无意义感、负罪堕落感等。总的来说就是人们原有的宁静幸福和快乐生活受到了现代化的网络的挤压,网络并没有成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反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根据对疏离感的综述研究,笔者将这种区别于网络成瘾的消极情感体验定义为网络疏离感。那么网络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本文就做详细的介绍。
  
  2 网络疏离感概念的界定
  2.1 疏离感的界定
  “疏离”这一词语最早来源于拉丁文字的“Alienatio”(异化、外化)和“Alienare”(转让、异化、分离、让异己的力量统治)。在英语中,单词“Alienation”表示疏远、转让、异化,而在德文中使用的则是词语EntfIsUFEA1hTTzcIYtcuB3dlA==remdung(疏远、异化)(杨东等,2001)。
  近年来,杨东、张进辅等在对国内外疏离感研究综述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疏离感的操作性定义为: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客体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杨东等,2001)。
  2.2 网络疏离感概念的界定
  网络疏离感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理论支撑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及深度访谈的方法,搜集大学生网络疏离感的情感条目,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对网络疏离感作如下操作性定义:
  网络疏离感是指个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因为自身与网络的正常关系发生异化甚至感觉生活受到了网络的挤压、控制和支配,从而引发个体对网络产生的一种茫然无目的感、空虚感、无价值感等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网络疏离感的操作性定义有以下几点说明:(1)网络疏离感产生的主体是大学生,客体对象是网络。(2)网络疏离产生的直接根源是大学生与网络的正常关系发生异化,甚至感觉到被它所支配﹑控制。(3)这种网络依赖为主体所感知,从而引发主体对网络的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
  
  3 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
  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通过专家论证,将网络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的范畴,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关于网络成瘾的定义界定,国内外莫衷一是,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在此本文采用的是国内学者周荣、周倩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网络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因为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者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并且对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