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其任务就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音体美劳”就是素质教育,教师仍然在应试教育的怪圈的挣扎、徘徊等误区,解决不正确的观念,使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德智体美劳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近年来,“素质教育“视乎成了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口头语。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指的是人潜在的、可以表现的、可以在先天基础上铸造的相对恒久稳定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素质是可以挖掘的,可以表现的,在先天基础上铸造的一种能力。现在随着教改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使人们只要一提素质教育,就自然而然想到在初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即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其他阶段的教育便可忽视素质教育,甚至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看法。
现阶段,许多教师站在教育转折的十字路口,心中一片迷惘,其原因,大多是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肤浅而造成的。笔者认为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期中,人们在素质教育认识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1)“音体美劳”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陷入盲区。笔者曾经在某学校见到这样一项素质教育措施: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中,加考“音体美”,考生任选一门,作为素质学分加到考试的总成绩中。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一种措施不对,但像这样简单化、标签式的理解素质教育的不乏其人。现在学校,只要一提素质教育,总是“音体美劳”,除了正式上课外,课外活动除了“唱唱跳跳画画”,就是增设第二课堂,学生们仍然处于不堪重负的学习负担中,使学生觉得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的翻版,仍然在高考这条独木船上拼搏。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个具有时代要求的概念。它是贯穿于每个人的终身教育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基础阶段的教育,它是以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大进步。他与“应试教育”相比有两大明显区别:一是功能不同,应试教育是选择教育。为了选拔人才,必须进行淘汰制,因此不能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合格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达到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二是目的差异,应试教育只是为了升学,以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造成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急功近利,是教育上的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的教育,到头来只能是“老师辛苦无收获,学生累死又厌学”。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发展个体特长,目的在于育人,所以并不强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他立足于教育的长期效应。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观念,一种教育观:知识能力并重,给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与帮助,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种教育应该是可以,而且必须贯彻在每一个教育内容和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课余,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都力求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并且通过这种教育贯穿到每个人的终身教育中。实际上,“音体美劳”等课在学校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仅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并非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造成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劳”教育这种误解的根源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事实上,所有的文化课及其它所有教学内容,包括应试教育,包括父母、老师、社会等倡导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言传身教都应划在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仍然在应试教育的怪圈的挣扎、徘徊。现在的学校教育,虽然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教师仍然为考而教,学生仍然为考而学,这主要体现在:现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注重的仍然是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升学率,会考考试的合格率、优良率等;再就是高考升学奖励,会考奖励,中考升学奖励等。这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是对应试教育的肯定。因而教师只有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才能教的好、考得好,双方皆大欢喜,这实际上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挣扎、徘徊,一方面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一方面又得考虑日后的评职称、评优评模等。于是,这种以文化成绩作为衡量教与学是否优良的的“潜规则”,导致人们在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时候,往往就以文化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各方面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学习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思想是否得到陶冶等一律不予理会;人们评价一位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强弱、一位任课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都是赤裸裸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依据。这样就无形中给老师,特别是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错误的发展导向,会严重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会遏杀某些学生特长的发挥。因此,要想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坚决摒弃这些陈规陋习,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素质教育仅仅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人们的一种观念,认为素质教育仅仅是中小学的事,和其它(如大学、中专等)教学时段无关。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为未来之准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把竞争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者生存,强者发展”将是未来社会的生存法则。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高素质就是明天的高发展,因此必须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只有学生的一切潜能包括身体的、精神的、体力的和脑力的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成为新型的完整的人。我们的学生才可能“人得其所”即维持生存、谋求发展,贡献社会的愿望才有可能得到实现。因此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它应该是贯穿所有教育过程的,包括贯穿一个人所接受的终身教育,而不是把素质教育划在哪个时段进行,哪个时段不需要再进行。在人的每一个受教育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素质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期中,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中可以看出,只有彻底地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摆正教育的指挥棒,彻底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固有落后意识,才能真正地使素质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所以,现阶段,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昭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