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界定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分析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的主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警醒全社会的关注,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沟通 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国内外各项研究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与步入社会后的成长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大学生的人际沟通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广义而言,大学生是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大学生,包括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通常人们以大学为最高学历,大学毕业后,也可称大学生,含义为大学学历的人。本文讨论的大学生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专指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包括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
讨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实现的。人际沟通具有心理、社会和决策等功能,和我们生活的层面息息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人与人的沟通过程包括输出者、接受者、信息、渠道等四个主要因素。所谓输出者是信息的来源,必须充分了解接受者的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以利于接受者的理解。所谓接受者,是指获得信息的人。接受者必须从事信息解码的工作,即将信息转化为他所能了解的想法和感受。这一过程要受到接受者的经验、知识、才能、个人素质以及对信息输出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是指在沟通过程中传给接受者(包括口语和非口语)的消息,同样的信息,输出者和接受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可能是输出者和接受者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输出者传送了过多的不必要信息。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送的载体,可分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等等多种形式。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应当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友爱、纯洁、互助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大学生这个群体都是处于同一个年龄阶段,彼此之间没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大学生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彼此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存在隶属与依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他们的语音系统、风俗习惯各自不同。不可否认,不同的家庭教育也给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加之青春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普遍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每一个体的自尊心都非常强烈,特别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的范围比较狭小,局限于校园,接触的是同学和老师,交往的目的比较单一,为的是关心国事,探讨理论,联络感情,切磋学问,抚慰鼓励。因此,在现实中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存在障碍问题比较突出。
2 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
所谓沟通的障碍,就是信息沟通不通畅,因为信息必须与接受者所知道的范围相关联,如此才可能使信息为接受者所了解。所有信息必须以一种对接受者有意义或有价值的方式传送出去。其次,尽量将信息转变为最简明的形式,因为越是简明的方式,越可能为接受者所了解。第三,将信息组织成有条理的若干重点,可以方便接受者了解及避免接受者承担过多的负担。第四,主要是在口语的沟通中,重复强调重点有利于接受者的了解和记忆。第五,将焦点集中在信息的几个重要层次上,以避免接受者迷失在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之中。在口语沟通中,可凭借特别的语调、举止、手势或面部表情来表达这些重点。若以文字沟通方式,则可采用划线或强调语气突出内容的重要性。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如下障碍:社交回避、社交焦虑、愤世嫉俗、自我中心等问题。所以,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信息不通畅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在社交回避与社交焦虑这个问题中,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得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加突出,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信息量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与单一,除了本村的人以外,一般与外界人们的交往比较少,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几乎没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许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还往往来自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挣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的家庭,甚至许多农村的孩子一直都是与祖父一辈生活长大,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缺失人际沟通的经历与经验,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学习,面对与农村截然不同的新环境,比较城市同学的生活、经济、见闻、经历等方面的差距,立刻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同时,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大学之中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竞争,又是另一种单一的生活,另一种封闭的环境,这常常会使这部分学生倍感孤单,从而或产生恋旧情绪,或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社交回避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它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严重的社交焦虑症患者,每天的各种活动譬如走路、购物、社会活动甚至打电话都是对他们很大的挑战。他们不仅与“权威人士”交往困难,与普通人交往也出现障碍。就是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还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这部分人群往往成为校园的“网虫”或“独行侠”。
比较文科、商科类学生与理科、工科类的学生的人际沟通,不难发现文科和商科类的学生相对于理科和工科类的学生更加容易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究其原因,这与文科与商科类学生学习的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重视探讨哲学价值和和人生价值,更多地关注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不无关系。
至于独生子女在人际沟通问题中的表现,有许多专业的研究,其中“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