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物理课改 培养学习兴趣

2011-01-01 00:00:00王惠增
科技资讯 2011年4期


  摘要: 传统的教学体制缺乏培养兴趣的土壤,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知识的灌输显得那么的自然,以致于教师就算想着培养学生兴趣,但苦于“应试”的束缚,理念的缺乏,资源的缺乏,方式途径的缺乏,还有时空的缺乏,使得“兴趣的培养”只能是偶尔为之,难以形成气候。课改的要求就是顺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课改 学生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古往今来,国内外众多的教育家、科学家、心理学家都对兴趣的重要性作了阐释,他们留给我们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我们教育一定要抓根本,培养学习兴趣才是有效学习的关键。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只是一种口号,即使真的想实施也是矛盾重重。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体制缺乏培养兴趣的土壤,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知识的灌输显得那么的自然,以致于教师就算想着培养学生兴趣,但苦于“应试”的束缚,理念的缺乏,资源的缺乏,方式途径的缺乏,还有时空的缺乏,使得“兴趣的培养”只能是偶尔为之,难以形成气候。
  现在,新课改掀开全新的一页,把一切都变生动变活了,从课程目标、教材编写到课堂的实施、评价的多元都为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物理课改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课改,培养兴趣。
  
  1 培养兴趣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新课改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与之相适应的,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落实好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要建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见,新课改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呢?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关于兴趣对认知的作用,众多的心理学家如哈贝马斯、皮亚杰、休金娜等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第一,兴趣对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如休金娜认为认识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认识兴趣具有极大的价值,它能促使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而且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坚韧的毅力。另外休金娜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认识兴趣不是人内在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认识兴趣是人发展的结果,它还伴随着人的发展并促进着人的发展。
  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对物理课没有兴趣,哪有“主动”,何谈“积极”,又怎么能够达到新课改的目标,最终还是传统教学的那一套。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再是额外的工作,要想让创新成为一种“精神”,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充分体现“主体”的意识。
  
  2 新课改是培养兴趣的良好土壤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也都注重兴趣的培养,但教师们都有体会,“应试”笼罩之下的兴趣培养能走多远?新课改一实施,就如同在封闭的房子上同时打开了几个大窗户,一下子亮堂了不少。
  首先,理念变活了。例如,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使得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过程就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成长,关注学生的经验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样自然就会更多的去思考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使得这种思考由偶尔的自发的行为,转变成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再如,“重过程”理念的提出,使得教学由硬性的知识传授过程变成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而这对兴趣的影响绝不是闷头记公式、做题目所能比拟的。
  其次,资源变丰富了。以前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手头可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教师个人的力量显得有些单薄。而现在,新课改一开展,积聚的能量顿时涌现,各种优秀的资源不时冒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兴趣的培养随时都有东风可借。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原先的教材是枯燥乏味的,就算有个图片也是黑白的,毫无趣味可言。现在的教材不仅图文并茂,还融合了很多可看、有趣、联系实际的内容,彰显 “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第三,时空更开放了。任何活动都必须以时空做保证,没有开放的时空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兴趣培养。现在的课程设置使得教室学习不再是最佳选择,而是有更开放的实验室、阅览室、电脑房,使得学习过程丰富生动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第四,课堂实施变活了。现在的课堂实施新是多维、多向、动态、开放的,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有走出教室的第二课堂。总之,课堂的实施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当然新课改还有很多有利于兴趣培养的方面,这里不做一一例举。总之 ,“兴趣培养”是新课改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顺势而发达到课改的目标。
  
  3 如何实现兴趣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兴趣培养呢?笔者认为,培养物理兴趣的最佳途径是要展现物理学科的魅力,要展现物理课堂的魅力,在过程中生成兴趣。
  3.1 展现学科魅力培养兴趣
  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课”不感兴趣,但对“物理”很感兴趣。这说明物理课可能没有很好地承担起学科使命,“物理课”不能展现“物理”特色。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希望所在,如果能够很好的展现学科特色,就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物理的整个发展过程充满惊奇,是求知欲爆发和收获的集中地,物理任何发明的应用都能充分展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在展现学科特色时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展现知识创生的过程:物理知识的创生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真的过程。每一个发明创造的过程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思维历程,都有一种巧妙的思想方法,都有一个体现物理特色的实验。充分应用物理知识创生的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就能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向往,激发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完成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只是物理史可以激发兴趣,现在的物理学研究更能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块是展现知识应用的过程: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如奥斯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磁生电→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现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如法拉第所说的“婴儿的作用”竟有如此之大。如果把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学生会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还能在物理课上拨开重重迷雾经历一次次的“原来是这样”。相信谁都会产生疑团解开之后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就是对兴趣的强化。例如,为什么一打开盖子玩具蝈蝈就会叫,而一关上就不叫了?为什么会有潮涨潮落?为什么超声速飞机会被“空气墙”撞得粉碎?还有其他的应用,如物理在体育中的应用,在军事中的应用,在医学上的应用,在天文上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等,所有的这些都能展现物理的学科魅力,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
  3.2 展现课堂魅力培养兴趣
  物理的学科特色为兴趣的培养提供了大背景,但具体实施还得在课堂中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展现课堂的独特魅力,有效的促成兴趣的培养。这样就必须使新课改下的课堂变活。翻开人教版《物理必修1》的第一页《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书本展示了一堂生动的物理课,提醒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多设计动态的、多向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方式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1)实验教学培养兴趣。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法宝,现在物理课上有学生实验,有演示实验,只要广大教师齐心挖掘,实验的资源还可以更优,更多。如果充分利用好实验,完全可以有效培养兴趣。如在“研究铁球在斜面上的速度变化”实验中,由于斜面很长,放在教室里很不方便,但是学生围在边上,用原始的滴水的方式来计时,兴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浓厚。可见实验的魅力所在。
  (2)探究教学培养兴趣。实践证明“探究”是能够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各种物理情境放到开放的课堂模式下进行探究,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大胆猜测、深入研究,并灵活运用知识,迅速地调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问题,学生在和谐气氛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这种方式可以一改应试教育的枯燥无味,符合学生心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兴趣自然生成。
  (3)课外教学培养兴趣。“知识之岛越大,好奇的海洋线越长”如果能对课外的学习加以引导,就能极大的丰富课外知识,使其对物理知识了解的欲望更强,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就象《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中的那几个小孩,由对生活的热爱,变成对知识的渴求,最终经历了一个产生惊奇又摆脱惊奇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激发兴趣的超能量。
  以上三种方式只是笔者粗浅的认识,相信还有更多更优的方式值得我学习。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需要教师来设计、把握,教师良好的设计能力,对过程的把握能力,对过程的梳理能力,还有语言能力都将成为教学过程的润滑剂、催化剂。综上所述,新课改需要“兴趣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兴趣的培养”。物理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顺应物理课改,培养学习兴趣,才能实现课改目标,才能实现“新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