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屯垦戍边的特殊单位和群体,灌区团场大都位于条件艰苦的沙漠边缘、盐碱腹地和边境沿线,因此要使用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灌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践说明,滴灌工程运行是缓解灌区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团场 滴灌运行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14个师、174各农牧团场,分布在新疆13个地州,拥有7.6万平方公里,人口254万,总灌溉面积1700多万亩。 滴灌技术已在沙漠、戈壁、荒滩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2010年底新疆兵团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了1000万亩,仅膜下滴灌的应用面积就达到了800万亩,已成为我国在大田应用滴灌面积最大的地区。
1 农田滴灌工程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兵团已建设运用农田滴灌面积1000万亩,主要应用于棉花、甜菜、小麦、玉米制种等作物。滴灌采用的水源均为水库、渠道水和地下水。近几年来,普遍应用系统型式为:水源→离心(潜水)泵配套变频机组→砂石+网式两级自动(手动)反冲洗细过滤设备→单条田供水地下管网→毛管稳流三通→一次性滴灌带。
2 团场滴灌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滴灌技术在团场已全面推广应用,其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团场水管所专业经营管理模式。管理主体为团成立的由生产科、水管所和连队人员组成。负责灌溉技术指导及灌溉设备调配、运行、维护、水费征收等的协调和管理,并通过制定工程运行管理、考核制度等进行规范化服务,对滴灌系统运行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灌溉运行,统一人员考核,保证滴灌工程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运行。
滴灌工程主要在作物生育期运行。在作物生育期灌溉运行管理中,由团生产科、水管所和连队针对各单位不同持点,因时因地制宜,明确管理各项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收入挂钩,保证能够对作物适时、适量地均匀灌溉。滴灌工程首部设专人管理,每个系统的首部专设考核上岗的一名懂技术、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首部的运行管理,并负责田间设备运行安全的检查工作,安排由条田职工启闭阀门的时间。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工程设施管理、维护保养、岗位培训。对泵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供水、施肥由首部人员与职工和单位主管领导共同监督实施。
3 目前团场滴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团场滴灌技术应用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滴灌工程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部分泵房管理人员存在文化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加上高新节水灌溉是一项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系统性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整体意识。部分滴灌工程建成后由于管理不善和不按照科学灌溉及设计要求的方式运行,造成不节水不增效现象,影响了滴灌系统效益的发挥。在作物生育期灌溉管理中这一点尤为突出。
(1)目前仍然普遍存在滴灌灌溉定额偏大的问题。
根据资料和应用分析,在滴灌条件下,作物产量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其主要原因是在滴头流量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小定额多次数的“少吃多餐”的作物灌溉制度,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水、肥、气、热的合理协调,可以始终保证作物的根系处于一个较佳的生长环境,加上农艺措施的合理运用,最终作物将获得高产。但是过量灌溉,不仅造成了作物根系生长环境的破坏,还造成作物旺长,特别是疯长叶面积系数过大必然结铃少、单铃重低,最终导致作物产量的下降,同时由于过量灌溉,还造成水量的浪费,相应运行费用的随之增加,灌水周期延长后,导致了恶性循环。因此,扭转偏大灌溉定额,科学运用灌水定额、灌水周期是当前灌溉管理重点。
(2)未严格按照滴灌系统设计要求进行运行管理。
部分连队仍然存在随意变更系统轮灌制度不按照设计的运行方式运行、更换毛管规格以及低压运行等现象屡教不改,这些都是导致作物增产幅度不大和灌溉水量的浪费、运行费用的增加以及造成灌溉不均匀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
4 做好滴灌运行管理的建议
为切实加强做好节水灌溉运行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确保滴灌作物的丰产丰收,切实作好膜下滴灌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结合灌区实际情况,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要求和措施,同时制定出本单位具体的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为进一步加强滴灌系统运行的管理,更深入地研究膜下滴灌的高产栽培模式,挖掘增产潜力;加强滴灌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和模式化,提高生产率,扩大滴灌的管理定额。建议:
(1)加大职工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