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地下水超采区调查评价与治理研究

2011-01-01 00:00:00刘晓云孟云锋周红
科技资讯 2011年4期


  摘要:德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温度适宜,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干燥度1.29,太阳辐射125.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2660.6小时,湿度65.38%,最高气温43.4°C。无霜期204天,平均风速3.3米/秒。多年平均降水量554毫米,最大年降水量是1964年为1033.7毫米,其次为1961年的1022.8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1968年的285.6毫米,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内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5%,3-5月占12.8%,10-2月占10.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0)02(a)-0000-00
  1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
  1.1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富水性
  
  1.1.1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系指埋藏于第一个相对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指埋藏0—6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其水力特性上部为潜水,局部存在隔水层,并且多以粘质砂土为主,隔水性能差,厚度小且不连续,多呈透镜体或夹层分布。因此,浅层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动态变化与潜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和动态变化规律,直接受气象和水文等因素的控制。水位埋深在本区内南部地区一般3米左右,北部地区一般3—4米,个别地方大于6米。
  1.1.2中深层承压水
  中深层承压水系指60—20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由于存在多层厚度大且连续分布,岩性以砂质粘土为主的隔水层,故具有较高的成压性能,水头埋深一般为1—3米,以水平方向的补给、排泄为主,径流迟缓,动态变化与当地气象、水文等因素的关系不明显。
  1.1.3深层承压水
  深层承压水系指埋藏在200米深度以下的地下水,由于普遍存在多层厚度,岩性以砂质粘土为主的稳定隔水层,使本层地下水均具有较高的水头。市区深层承压水水头多小于4米,在庆云、乐陵、临邑、齐河一带,未开采前的深层承压水水头均高出地面,成为大面积的自流水分布区。近年来,由于大量开采深层淡水,致使本市深层承压水水头普遍下降。
  1.2地下水的补径流排条件和水位动态
  浅层、中深层和深层水的总流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但其补排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浅层、中深层水以垂向渗入和蒸发为主,而水平径流仅在河渠两侧和漏斗范围内采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人工开采,水头降低,开采漏斗区由外围向中心的水平运动加强。浅层水水位动态季节性变化明显,周期性变化规律跟强;而中深层、深层水由于其埋深大,难以接受当地降水入渗等补给,据有关资料表明,该区深层地下水年龄在1—2万年,这说明了深层地下水自补给区,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向下游径流十分缓慢。因此说,深层地下水补给资源贫乏,地下水被开采出来的水量来源于弹性释水和降落漏斗周边的袭夺水量,其水位动态受人工开采因素影响较大,成不断下降之势。
  2地下水超采区调查评价
  
  2.1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调查评价
  2.1.1地下水水位的调查评价
  根据区内的动态监测资料,该超采区中心区1980—2003年地下水水位由7.65米降为1.62米,埋深由7.51米降为13.54米,年降速0.27米,超采区面积650平方公里。
  2.1.2地下水开采量的调查评价
  通过对1987—2003年的开采量调查统计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地下水开采量和当年的降雨、引黄水量有很大的关系,降雨或引黄水量比较大时,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小,反之亦然;从调查统计资料来看,2001年为干旱年份,降雨量较小,加之引黄水量也比较小,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大为19965万立方米;1995年降雨量较大,加之引黄量也较大,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小为835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开采量为14776万立方米,开采模数为10.9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2.1.3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地下水水质纵向和地下水埋深及年份动态变化不明显,个别井点水质恶化由于点污染源引起的。
  2.1.4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1987—2003年动态监测区可开采量计算成果,可开采量12005万立方米,实际年均开采量14776万立方米,年均超采量2771万立方米,超采系数为0.23,年均地下水埋深降幅0.27米,地下水水质类别变化不大。
  2.2夏津、武城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调查评价
  2.2.1地下水的调查评价
  根据区内的动态监测资料,该超采区中心区1980—2003年地下水水位由24.1米降为14.7米,埋深由7.4米降为16.8米,年降速0.42米,超采区面积800平方公里。
  2.2.2地下水开采量的调查评价
  根据1987—2003年的开采量调查统计资料,地下水开采量和当年的降雨、引黄水量有很大的关系,降雨或引黄水量比较大时,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小,反之亦然;该超采区多年平均开采量为9093万立方米,开采模数为9.5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2.2.3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
  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不明显。
  2.2.4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1987—2003年动态监测区可开采量计算成果,可开采量7548万立方米,实际年均可开采量9093万立方米,年均超采量1545万立方米,超采系数为0.20,年均地下水水位埋深0.43米,地下水水质类别和主要超标率变化不大。
  3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措施
  
  3.1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明确不同阶段地下水超采控制和治理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治理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采取合理的综合措施。
  3.2突出重点、全面治理
  以地下水超采严重乡镇为控制和治理的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使地下水超采得到明显改善,以点带面,兼顾推进其它乡镇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3.3合理配置、加强调控
  超采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应进行联合调度与合理配置。优先利用地表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其它水源,同时采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水价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配置结构趋于合理,逐步控制地下水超采。
  3.4总量控制、计划开采
  加强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平衡为目标,根据各地实际、实行超采地下水年度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实行计划用水,强化节约用水。
  3.5健全机制、保障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落实。应当多渠道筹措资金专门用于超采区的治理,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建设工作。
  3.6严格凿井审批制度、合理布局水井
  在超采区禁止増打新井,停止办理取水许可和凿井审批手续。要合理规划和调整水井布局。在控制取水总量的同时,避免在集中时间、集中层位和集中地区取水,杜绝新的超采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