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8月上旬,我区发生了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致使渭北地区发生渍涝灾害,再一次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关注。从治理渍涝的工程现状和实际出发,对今后解决我区盐碱地渍涝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临渭区渭北地区 渍涝灾害 问题分析及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a)-0000-00
自2010年8月中旬以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普遍发生了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平均降雨量为223毫米,占年均降雨的39%,造成了渭北14个乡镇99个行政村大面积出现明水,形成渍涝灾害面积5.7万亩,重灾3万亩左右。秋收秋播严重受阻,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针对渭北渍涝面积大、区域广、受灾重的实情,渭南市临渭区区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带队深入一线查看灾情,并现场召开了渭北排涝减灾紧急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放弃节假日休息,集中力量迅速展开排涝减灾工作。2010年8月25日起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组织渭北各乡镇干部群众疏通排碱沟,开展生产自救工作。2010年8月28日,区防汛指挥部在故市镇召开了渭北排涝减灾工作推进会,会议对前三天各乡镇排涝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排涝减灾工作,要求各乡镇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统筹兼顾组织抽排,并安排14名技术人员分包乡镇指导排涝。截止2010年9月9日,全区累计动用大型机械35台,开挖排碱沟24000米,埋设涵管130节700余米,投入水泵140台,投劳7000余人次,目前农田明水已基本排完,为该区秋粮丰收及秋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1 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渭南市临渭区渭北地区处于古三门湖沉积区之内,土壤含盐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埋深较浅,是重要的商品粮和棉油生产基地,处在我区的交口抽渭灌区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90年代初建成了完善的排水系统,盐碱地面积大幅减少,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盐碱、渍涝灾害基本解除。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人们对此带来的灾害认识不足,加之连续降雨,土壤次生盐化再次发生,在排水设施不健全或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我区,又形成了大面积渍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生态环境。2010年8月份的历时强降雨,大面积出现明水,形成渍涝灾害面积5.7万亩,重灾3万亩左右。当地政府才进一步加大了重视力度,但由于已成的排水工程,管护责任和经费不落实,排水沟道杂草丛生,淤积严重,有些遭认为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或堵塞,地下水位平均抬高1.07m,交口灌区地下水位平均上涨0.64m,最高上涨3.71m,是渍涝灾害加剧和扩大的主要原因。因而,以上的种种必须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刚90年代修成的排水工程,按当地农业生产要求和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的排水标准,和10年一遇的暴雨作为除涝标准。因何原因排水能力下降如此之快, 加之土地盐碱化面积不断发展,如何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我们应汲取历史教训。地处我区渭北主粮产区的盐碱地排水系统的修复和完善,是涉及我区渭北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 排水系统工程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渭北排水工程从1963年破土修建到1990年年底完工 ,整个工程建设进程历时30年,涉及渭北14个乡镇,共建成干沟3条56.87km;支沟41条252.11km;分毛沟402条439.26km,修建各类建筑物2516座,排水站4座,装机容量3890km,最大排水流量31.95m3/s,工程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全省各灌区排水工程中是首屈一指的,对渭北经济的发展和交口抽渭灌区的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70年代至今,已运行数十年,加之多年来少雨多旱,排水工程毁坏损坏严重。现今临渭区渭北排水工程共有干沟3条,支沟40条,分毛沟 112 条,总长446.79 km,各类建筑物 1506 座。排水站4座,装机3890kw,最大排水量31.95 m3/s,控水排水面积82.57万亩。
目前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较多:
2.1 排水沟系淤积严重,排水不畅
排水沟系线长面广,经过数十年运行,沟内杂草丛生,岸坡剥蚀、塌落以及随意倾倒垃圾堵塞,淤积十分严重。据初步调查统计:干沟淤积深度平均在2~3m,支沟淤积深度平均在1~2m,干支沟被倾倒的垃圾堵塞200多处,填埋耕种20.3km,占总长的5%。分、毛沟除个别还发挥效益外,95.7%已基本淤积填满,丧失排水功能。
2.2 排碱沟上的交通桥等建筑物老化失修
渭北排碱工程各类建筑物多数为1970~1980年修建,尤其是生产桥,基本是双曲拱、三绞拱型式,本身设计承载标准低,桥面较窄没有安全防护设施,同时也已达到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甚至是超期服役,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1980年~1990年修建的生产桥多数为梁式桥,设计承载能力为汽8T,却经常过30-40T汽车,近几年因桥梁断裂而毁坏的生产桥近20座,虽经加固维修但无法保证车辆安全通行。
2.3 排水工程的承泄区为渭河渭淤10至17断面之间
三门峡水库建成并投入运用后造成渭河严重淤积,渭河淤积抬高后,直接影响排水系统自流入渭,造成干沟流速减小,形成淤积。同时渭河淤积抬高后,使渭北渭河一级阶地潜水位也有所雍高,天然排水不良。
2.4管护责任不落实,管理经费不落实,致使分毛沟配套差
渭南市临渭区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处负责排水工程干支沟和建筑物管理,属临渭区水务局二级单位,全额事业性质。按渭发[1986]063号文件规定编制22人。现有人员18人,行政领导2人,专业技术人员4人,工勤人员14人。人员工资由区财政负担,近几年全年办公经费平均3万元。受人员、经费所限,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处只能做到每月定期对排碱干支沟开展巡查,发现突出问题报上级部门协调解决。分毛沟由基层群管组织管理,但人员、经费一直没有落实。
3 措施及建议
3.1 做好调查摸底,实行统一规划
排水系统工程的修复与完善,各级部门要深入田间一线,进行摸底调查,针对各个乡镇的不同情况:土壤盐碱化程度、作物受害面积、排水工程现状及毁坏情况、排水能力、管理现状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依照当地农业生产要求和经济社会条件,实行工程统一规划,上下游兼顾,综合治理。
3.2 加快工程实施,减少灾害损失
面对渍涝问题的严峻形势,加快排碱清淤工作刻不容缓。渭南市临渭区区委区政府已经决定用五年时间完成我区渭北排碱清淤工程建设任务,恢复排水功能。面对如此成熟的修复和完善条件,各级部门应从确保农村稳定和农业安全的大局出发,集中动用清淤设备和组织动员群众进行清修,乡镇之间做好工程衔接,抓好当前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完成工程的修复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3.3 落实管护责任,保障长久效应
渭北排水工程修复完成后,政府应主持召开管护落实会议,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根据最新的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制定排水工程管理制度和办法(或者细则),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和各级管理组织,落实维护配套资金,使排水工程保持良好状态,长久下去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结语
2010年已经过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问题做为了重点,在新的形势、机遇下,各级政府更应该把握时机,将恢复渭北盐碱地排水问题作为顺应民心、为民谋利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彻底解决渭北渍涝问题,为子孙后代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