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我由外交部调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主要从事调研工作。此时,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正围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重新武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及筹划吸纳该国问题进行着尖锐的斗争。1955年5月,苏联、波兰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会议,商讨应对北约国家签署《巴黎协定》后欧洲的局势,中国政府应邀派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应邀留波兰参观访问4天。我被指派参加了代表团参会的部分工作,并负责担任会后彭德怀在波参观访问的翻译。
彭德怀率团出席华沙会议
1949年成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至1952年已包括14个国家,二战结束后的德国被一分为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前者处在北约国家的控制之下,后者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对于北约这一组织的性质,西方宣传是“防御性的”,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认为是“侵略性的”。
1954年9月,美、英、法、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9国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重新武装联邦德国问题,并发表《最后决议书》(通称《伦敦协定》)。接着北约14国与联邦德国在巴黎举行会议,于10月23日签署《巴黎协定》,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
《伦敦协定》和《巴黎协定》的签署,引起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极大不安,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动的,为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伤亡2000万人(据苏《军事百科全书》),波兰牺牲603万人(波官方统计)。苏、波按人口平均是欧洲伤亡最惨重的国家。我经常听到波兰人说,他们每个家庭都有死于战火的亲人,长期以来,波兰历任党和政府领导人无不把防止联邦德国军国主义复活和保卫二战后确定的波兰与民主德国间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作为外交的重要任务。尽管波兰与历史上的俄国有历史纠葛、与苏联相互关系中也存在不平等问题,但东欧剧变前的波兰历届领导人都认为:除社会主义制度相同的政治原因外,波兰夹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国际因素,决定了波兰除与苏联结盟外,别无选择。
《巴黎协定》生效后,苏、波、民主德国、捷、匈、保、罗、阿等8国,于1955年5月11日至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会议,正式名称为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安全的第二次会议。8国都派出以部长会议主席为首,包括外长和国防部长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中国政府应邀派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万毅、萧向荣、陈楚、雷英夫及中国驻波大使王炳南以顾问名义陪同彭德怀出席会议。大会通用语是俄文,中国代表团翻译由总参外事局派出,我被指派参加代表团参会的部分工作及会后担任彭德怀在波参观访问的翻译。
会议在华沙旧城附近的城前大街部长会议大厦举行。大会秘书长是波兰外交部部长助理维尔娜,她是波兰第一任驻华大使布尔金的夫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位波兰籍犹太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第一次会议由东道国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主持并致开幕词,以后的会议由其余7国代表团团长按国家名称字母顺序轮流主持。
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发言的代表们一致强调《巴黎协定》通过后联邦德国军国主义复活对欧洲安全的威胁,8国即将签订的条约是对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侵略集团的回答,条约是防御性的,将不排斥其他国家参加而不论它们的社会制度如何。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在发言中表示,将继续为建立全欧集体安全体系而努力,一旦全欧安全条约签订,华沙所签订的条约将失效。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彭德怀代表中国政府发言,第一句话就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热烈支持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的华沙会议。”经过三天的讨论,会议闭幕。8国于1955年5月14日上午10时在波兰国务委员会大厦举行8国《友好互助条约》即通称的《华沙条约》签字仪式。彭德怀再次宣布他受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国政府对刚才签订的《友好合作条约》和建立缔约国武装力量联合司令部的决定“给予完全的支持和合作”。
在这次会议中,中国虽然不是成员国,中国政府代表仅是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但会议期间的活动中,中国都被安排在苏联之后的第二位。波兰政府两次宴会,都是由布尔加宁和彭德怀致祝酒词。5月14日条约签字后,华沙举行庆祝大会成功的群众大会,除东道国领导人发表讲话外,布尔加宁和彭德怀也分别讲话。苏联代表团成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布尔加宁和彭德怀在会议上的发言都具有国际意义,彭元帅的发言有暴风骤雨般的气势。在一次宴会上,他在谈话中把中国与苏联并列为社会主义阵营之首,他说华约的签订是“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首”的和平民主社会主义阵营的重大胜利。民主德国代表团离华沙回国前,团长格罗提渥在车站发表讲话时曾呼“以苏联及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万岁”口号。这些都显示出与会各国对中国作用之重视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团结。联邦德国媒体曾惊叹会议标志着“3亿欧洲人第一次大团结,还加上6亿中国人”。
波兰领导人对彭德怀说:
中国将重新居于各国之首
华沙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应邀留波兰参观访问四天。在此之前,波兰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曾于1952年、1953年两次向彭德怀发出访波邀请。彭德怀一行访问了机械化步兵师、军事技术学院等军事院校,参观了飞机、坦克制造厂,在参谋部听取了军队组织情况的介绍。第一天由罗科索夫斯基陪同,后三天由空军司令、装甲兵司令及作战训练部部长分别陪同,还拨两驾专机供代表团使用。
自华沙去外省参观前一天,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贝鲁特在其郊区别墅与彭德怀会见并设午宴招待,除邀王炳南大使参加外,还邀苏联驻波兰大使波诺马连科作陪。彭德怀向贝鲁特着重谈了我党对高饶事件的处理,介绍新的五年计划主要内容。贝鲁特着重谈波党目前状况,说存在官僚主义和强迫命令作风,还谈了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5月20日,王炳南大使为彭德怀访波举行答谢宴会。事前曾请示国内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只邀请军方领导官员;二是同时邀请党政领导人。国内指示按第二方案办。波兰党的第一书记贝鲁特和总理西伦凯维兹为首的波兰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都出席了,各界人士共约300人。如此高规格接待外国的副总理,在华沙,除对苏联外从未见过。在招待会上贝鲁特与彭德怀长时间亲切交谈。
彭德怀表示即将离波回国,问有什么要带的话?贝鲁特首先谈到的是毛主席访问波兰的问题。他说:我们非常希望毛泽东同志今年能够到波兰来休假,这会使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贝鲁特之所以说“休假”而不说“访问”,有这样一个背景情况:1954年他率代表团参加我国5周年国庆活动,毛主席曾同他单独会见。会见中毛泽东表示愿意到波兰看看,贝鲁特表示欢迎。毛泽东说,有几个要求,如能满足,我就去,一是不要招待;二是不要配备很多干部;三是不要宴请。贝鲁特根据他的理解对彭德怀说,毛泽东同志的意思是不希望有什么正式仪式,我们一定照办,不增加他的麻烦,保证他能得到很好的安静的休息。彭德怀表示一定转告,同时表示估计今年来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党将召开八大。贝鲁特说什么时候来都可以,开完会后更应休息一下。我们也邀请刘少奇、周恩来及其他党内负责同志来休养,我们有很好的疗养所。交谈中彭德怀谈到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贝鲁特听后说了一句在当时让人吃惊的话,他说:中国有古老的文化,曾经引领过其他国家,我想不久之后它将重新居于各国之首。
当彭德怀谈到目前波兰钢的年产量是400万吨,中国还没有这么多时,贝鲁特说:最宝贵的是人,人能解决一切。表示波兰愿帮助中国培养人才,说希望你们多派些留学生来,不要拘于交换的数量对等,不要顾虑这些。可以多派些来,不是几十个,而是上千个,进我们的工业大学,它的水平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把这看做朋友应尽的义务。彭德怀谈到我们公布了兵役条例,想征兵85万,结果1300万人报名,这是爱国主义行动,也是因为有个就业问题。贝鲁特表示,我们希望有些人来这里学习或到工厂实习,也可以进我们的军事技术学校、军官学校、空军技术学院。他当场与在座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商量,然后说:暂时可以来一小部分,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也全心全意邀请,这是我们作为朋友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比你们早几年得到解放。目前我们的三个军事院校可以给你们30个军官位置。
席间,中国留学生向贝鲁特敬酒。贝鲁特有感而发,讲了一段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相当动情的话,他说:在饮酒方面你们不要拿我们老年人做榜样,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首先要努力学习、全心工作,到将来完全胜任了则可以玩一玩。我自己愈老愈爱青年,青年就是未来。你们都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人,过些时候,我们这些老人就要退位了。说此话时,贝鲁特63岁,他于翌年——1956年3月——出席苏共二十大后病逝于莫斯科。
贝鲁特在波兰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照搬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在党内路线斗争中犯过错误,对他作出全面评价是件复杂的事。在这里,我只是想说,他对中国友好,是一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以贝鲁特为第一书记的波兰党积极主动地发展同中国的合作关系。在文化交流、贸易、航运、邮电等领域,波兰是第一个同中国签订合作协定或协议的国家,在工业建设和航运方面曾尽力提供帮助;在国际舞台上,支持中国为国家统一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行的斗争,应中国、朝鲜、越南之邀参加朝鲜及印支三国停战的监督监察工作,为维护远东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主席、周总理等中方领导人多次表示感谢。我认为,我们不应忘记任何一位对中国做过好事、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
(责任编辑 谢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