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不平静的海滨》遭批判始末

2011-01-01 00:00:00郭洪云
百年潮 2011年5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在文艺领域动员一切舆论工具鼓吹“样板戏”的同时,对不符合其创作原则的作品极力进行“围剿”。1973年山东省话剧团推出的话剧《不平静的海滨》,便被“四人帮”定性为“大毒草”而在全国遭到批判。“四人帮”的党羽于会泳多次点山东省的名,说“你们一个《不平静的海滨》搞得全国不平静”,诬蔑《不平静的海滨》是“歪曲社会主义现实斗争生活,丑化工农兵群众,要害是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案”。在这场大批判运动中,该剧的编剧和相关人员受到严重冲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界获得了新生,话剧《不平静的海滨》得到了彻底平反。
  
  被看做是和“样板戏”唱对台戏
  
  1972年,毛泽东提出了繁荣文艺创作的要求。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全国的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些活力。为了繁荣山东文艺,山东话剧院创作了话剧《不平静的海滨》。《不平静的海滨》的创作缘起是这样的:原省革委政治部文化组副组长石华山,曾两次提出欢迎省话剧团写一个公安战线上的戏,当他于1972年9月调回省公安局去省话剧团辞行时又说:“你们以后要写公安题材的戏,可以找我。”于是,1972年11月山东省话剧团组成了以创作组组长翟剑萍为首的编剧班子,开始创作剧本《不平静的海滨》。该剧在省公安机关的帮助下完成初稿。创作完成的《不平静的海滨》“体现了以江振华为代表的公安战士和广大的革命群众,与阶级敌人进行的腐蚀反腐蚀、颠覆反颠覆的斗争”。当时的山东省委常委、省革委政治部主任曹普南和省文化组主要负责人由履新等对话剧《不平静的海滨》的创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不平静的海滨》完成后,于1972年底和1973年初进行了两次彩排审查。第一次彩排审查时,演出剧组与公安机关、文艺单位等召开了座谈会征求意见。公安部门认为:“戏的基调、基本路子是对头的。写了党委领导,群众路线,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剧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加强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描写。修改后进行笫二次彩排审查,参加审查的有省革委政治部、省文化组、省市公安局的负责人和干部数百人。这次审查后省领导指示内部演出,征求意见,继续修改剧本。1973年1月24日审查彩排的当晚,省革委政治部主任曹普南决定:“内部售票公演,不登报,门口可以搞块牌子,先听取意见。”1973年3月15日晚,在南郊宾馆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上,《不平静的海滨》获得审查通过,为该剧的公开演出开了绿灯。该剧上演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之后,全国许多剧团相继上演了这出话剧。
  从“内部售票公演”开始,到《不平静的海滨》被批判为止,在济南共演出57场,观众达7万余人次。对此,当时主演江振华的薛中锐这样回忆演出时的盛况:“一开始,这部剧主要是在省内演出,从首演之后就基本没停过,经常是一天演两场,场场爆满,有时候一天要演三场,当时晚上11点钟还有人来要票。演了没多长时间,全国都知道山东省话剧团有这么一出好戏,我记得当时全国有二十多个话剧团都来要剧本,他们也想演。山东省话剧团不提供剧本,这些同行就看戏记录,然后回去整理演出。一时间,全国有几十个话剧团都在演这部剧,形成了全国影响力。”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全省有近30个地方戏曲剧团,通过不同方式弄到了台本,并演出了这一话剧。甚至少数的基层业余宣传队也上演了这出戏,例如掖县朱桥大队业余宣传队,于1973年春节前后,就曾多次演出。这一戏剧不但在山东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在全国29个省、市中,除北京、上海、天津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市或多或少、或在省会或在地方,都有《不平静的海滨》的演出活动,山西省最为突出:全省六区、两市都有剧团演出,仅山西省话剧团就上演了100多场”。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唯“样板戏”独尊,在山东抓京剧《奇袭白虎团》获得成功后,又重点着手抓京剧《红嫂》剧目的修改。为了修改好《红嫂》,山东省话剧团创作组组长翟剑萍先是被抽调到《红嫂》剧组帮助工作,后来回到话剧团创作话剧《不平静的海滨》。《不平静的海滨》的创作演出,被认为是“《红嫂》的修改工作受到了破坏,迟迟没有搞上去”的原因。话剧《不平静的海滨》不仅“破坏”了《红嫂》的修改工作,而且在上演后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被看做是和江青倡导的“样板戏”唱对台戏。当时的演出情况,编剧翟剑萍作过回忆:“不少兄弟省市的剧团,听说我们搞了个戏,通过各种渠道把剧本搞了去。话剧《不平静的海滨》很快就在全国不少地方上演了。有个城市两个剧场挨得很近,演京剧的门口写着一个牌子:向山东省京剧团学习剧目《奇袭白虎团》;演话剧的门口也写了一个牌子:向山东省话剧团学习剧目《不平静的海滨》。不但唱了对台戏,而且看话剧的观众还非常踊跃。这下子,可触怒了‘四人帮’和他们在文化部的亲信于会泳之流。”1973年8月底,国务院文化组来函索取《不平静的海滨》剧本,并要求就《不平静的海滨》的创作过程、领导态度和群众意见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写出情况报告。省文化组立即通知省话剧团以剧团名义起草这个报告,报告由剧本的编剧翟剑萍撰写,把有关编写过程、领导意见均一一列上。后来,按照要求把好的和不好的反映各选两三条写上,连同剧本报给原省革委政治部,并呈报给国务院文化组,这个报告于当年9月派专人送到北京。随后,江青专门作出批示:“对《不平静的海滨》,必要时可点名批判,批深批透,批倒批臭。”
  
  批判全面展开
  
  批判《不平静的海滨》首先是从《山西日报》开始的。此时,“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将《不平静的海滨》与正在全国批判的晋剧《三上桃峰》联系在一起,说此剧是“大毒草”。1973年11月28日,《山西日报》发表了批判《不平静的海滨》的读者来信《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山东话剧团有人转抄了这篇批判文章,但山东省委对“四人帮”所炮制的批判给予了坚决抵制。这在后来被看作是对《不平静的海滨》的“出笼”不认识错误,迟迟不作检查,不组织批判,继续“捂盖子”。在此情况下,“四人帮”继续给山东省委施加压力,逼迫山东省委对《不平静的海滨》作公开批判。1974年2月2日,山东省委被迫作出了对《不平静的海滨》的批判表态:一要公开批判;二要帮助教育省话剧团,让他们认识错误,主动检查。
  接着,在2月5日召开的全省文艺创作座谈会上,开始对《不平静的海滨》展开批判,并提出在全省对该剧进行公开批判。会议通知各地要高度重视这一批判,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斗争。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不平静的海滨》的浪潮便在山东展开了。
  山东的《大众日报》从1974年2月15日起,开始连续登载批判文章。山东省文化系统也分别于2月下旬和3月上旬,连续两次召开了批判大会,工农兵代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的工农兵学员作了批判发言。但是,批判活动在最初未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当时文化系统的汇报材料所说:“当前对《海滨》的批判,在发展上还是很不平衡的。从省直文化系统来看,有的单位如话剧团较好,人人口诛笔伐,气氛浓,声势大,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了办公大楼。全团性的批判大会已开了四次,目前批判正在向纵深发展。有的单位如省电影公司、五七艺校等,虽然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不如话剧团,但作为批林批孔联系实际的一项重要内容,都拿出了专门时间(一个星期左右),组织学习省委决定及有关批判文章,采取在小组会上边学边议边批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批判效果。还有的单位如歌舞团、博物馆,因前段忙于准备文艺调演和批孔展览,除参加了整个系统大批判会外,还没有进一步动员起来,目前正处于准备批判阶段。”
  
  其间,1974年2月19日,于会泳在华北会演结束之后召开的会议上严重批评了《不平静的海滨》。他认为:文艺上是大好形势,在大好形势之下有阶级斗争,有两个坏戏:一是《三上桃峰》(山西梆子),二是《不平静的海滨》,这是一个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坏戏。
  在“四人帮”的强压之下,3月13日,山东省委被迫作出了《关于批判大毒草〈不平静的海滨〉的决定》。在《决定》中,省委就该剧上演的政治历史背景,这场斗争的实质,以及省委所应承担的政治责任,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必要的“检查”。《决定》认为:“大毒草《不平静的海滨》是顽固坚持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黑标本。它歪曲了党的基本路线,歪曲了社会主义现实斗争生活,丑化了工农兵群众。它的要害是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案,鼓吹刘少奇、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同时,《决定》还指出,这一话剧的上演,“是省委开的绿灯。省委个别负责人则是这株大毒草的直接支持者和炮制者。这株大毒草不仅流毒全省,而且流毒全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工农兵群众和革命文艺战士起来揭发批判这株大毒草时,省委仍不认识错误,迟迟不作检查、批判。省委在这个问题上负有重大的政治责任”。《决定》要求各级党委要放手发动群众,把无产阶级文艺革命进行到底。
  省委的《决定》发出后,全省文艺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批判《不平静的海滨》的浪潮。在批判活动中,文艺界从《不平静的海滨》出现的政治历史背景、“反动政治内容”以及省委在这个问题上的“严重错误”等几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揭发和批判”。在山东批判话剧《不平静的海滨》的过程中,批判阵地除了各单位的大字报这一形式之外,主要是《大众日报》。除了《大众日报》之外,《山东文学》也发表了题为《一出反革命的“复礼”丑剧——批判大毒草〈不平静的海滨〉》等文章。《山东师院学报》1974年第一期上主要刊发了“工农兵学员”的系列批判文章,在1974年第二期上则刊发了主要由教师撰写的13篇系列文章。由山东大学主办的、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期刊《文史哲》也刊发了题为《评〈不平静的海滨〉》的文章。这些文章均对《不平静的海滨》进行了严厉批判。
  当然,除了这样无限地上纲上线进行大批判之外,也有一些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批判。如“剧中有个女大夫,让她婆婆吃苹果,她婆婆说:‘我牙口不济,不费那个力气了。’有人就批判这是破坏烟台苹果的声誉。那个女大夫又让她婆婆喝汽水,婆婆说:‘我可喝不惯那东西,又噎人,又呛人,哪有咱老家的井水好喝’,就批判说,这是攻击社会主义商业”。
  在山东紧锣密鼓地对《不平静的海滨》进行严厉批判的同时,其他省份也积极参与到对《不平静的海滨》的大批判运动中。如具有代表性的工农兵学员发表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上的《一株翻案复辟的大毒草——评〈不平静的海滨〉》。在这次大批判中,除了发表在一些高校学报上的批判文章之外,有的单位还专门油印了《关于批判毒草〈不平静的海滨〉材料》,编选在报刊上发表的批判文章,并附上话剧剧本,供大家批判。
  对话剧《不平静的海滨》的批判,主要集中在1974年。但到了1976年,“四人帮”针对邓小平1975年提出的“对十七年的文艺重新估价”,对话剧《不平静的海滨》再次点名批判。一篇题为《以“整顿”文艺为名,行翻案复辟之实》的文章指出:“在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整顿’文艺的煽动之下,文艺界就有人跟着攻击革命样板戏‘阻碍文艺发展’;有人为《三上桃峰》、《不平静的海滨》等受过批判的毒草翻案,为十七年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翻案,叫嚷对十七年的文艺要重新估价。”“可见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名为‘整顿’文艺,实际是搞翻案复辟。”
  
  重新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全国开展了深入揭批“四人帮”的运动。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山东文艺界开始全面纠正冤假错案,为被错误批判的文艺作品平反正名。
  1978年2月19日,山东省委作出了《撤销“关于批判大毒草〈不平静的海滨〉的决定”的通知》,对《不平静的海滨》予以平反。通知指出,“四人帮”及其在文化部的党羽于会泳一伙,大搞阴谋文艺,推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四人帮”在我省的亲信及其同伙的资产阶级帮派体系,也借机兴风作浪,制造事端,向省委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顶住,做了不适当的检查,并错误地做出了“关于批判大毒草《不平静的海滨》的决定”。“为了把‘四人帮’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我们对《不平静的海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这个戏基本上是一个好戏。省委《关于批判大毒草〈不平静的海滨〉的决定》予以撤销。”“凡因《不平静的海滨》而受到点名批判和作过检查的同志,应恢复名誉。”省委的这一文件,在随后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议和地市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会议上分别作了宣布。1978年3月19日,山东省委又给因支持话剧上演而受到严重冲击的原省委常委、省革委政治部主任曹普、南写信,表示了歉意。
  山东省委给话剧《不平静的海滨》平反的决定和信函发出后,给全省文艺工作者以很大的鼓舞。省话剧团在揭批“四人帮”的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夜以继日地把《不平静的海滨》赶排出来,重新和广大群众见面。1978年4月,话剧《不平静的海滨》在济南重新公演。1978年,《不平静的海滨》单行本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2009年,山东省评选新中国成立后60年十台社会影响广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舞台剧目时,话剧《不平静的海滨》入围20个待选剧目,可见人们仍然未忘记该剧对山东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 谢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