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安葬前后

2011-01-01 00:00:00黄玉抒何沫
百年潮 2011年5期


  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因病在北京逝世,按照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上海。至今,她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每年的清明时节,桃花映红之际,各界人士都会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上海长宁区宋园路上的宋庆龄陵园,瞻仰、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我们曾先后采访了多位经办过宋庆龄后事的当事人,他们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宋庆龄在上海安葬前后的相关事情。
  
  宋庆龄病重
  
  1981年3月23日,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李家炽赴京参加全国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座谈会。会议结束时,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冯文彬找到李家炽,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就宋庆龄的病情与他进行谈话,冯文彬说:“宋庆龄得的病是血癌,中央对宋庆龄的病非常重视,专门派了由著名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对宋庆龄的病进行实时监控。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宋庆龄的生命,但是,宋庆龄毕竟是年已88岁的高龄老人了,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宋庆龄本人的意愿是安葬在上海,安葬在自己父母的身边。”同时,冯文彬还说:“宋庆龄是国家副主席,她的葬礼是按照国葬的规格进行的。时间很紧,任务很重,你们上海方面要做好宋庆龄后事的一切准备工作。”
  第二天,李家炽就返回上海,立即将冯文彬找他谈话的内容向上海市委领导作了汇报。上海市委在时任第一书记陈国栋的主持下,召开了市委常委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参加会议的单位主要包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民政局、园林局、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及接待办的负责同志。会上,陈国栋指出:“宋庆龄安葬在上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精心准备,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这次会议上,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宋庆龄在上海的安葬工作,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市长或是市委书记负责,而是由陈国栋亲自抓这项工作。会议结束后,由张甦平(时任市政府秘书长)代表市委、市政府负责监管这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
  在陈国栋主持召开的关于修建宋庆龄墓地会议以后,各部门就开始分头行动,进行具体的工作了。据当时具体参与这项工作的李家炽回忆说:“当时在上海计划修建的宋庆龄墓地只是一个很小的工程。上海解放以后,各方面的工作很多,因此各部门都已经形成了规律,大家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心里都有数。所以,当时并没有特别指定负责这件事情的部门,更没有成立专门的办公室。都是由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互相合作。”
  会后,李家炽作为上海方面的代表,负责与北京方面保持联系,以便随时掌握宋庆龄的病况。如果李家炽到北京去了,修建宋庆龄墓涉及到机关事务管理局方面的工作就由张益群(时任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负责人)负责。
  宋庆龄所说的要求安葬在上海,是指要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1918年,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在万国公墓购置了22穴墓地,总面积为145平方米。他们家人曾经互相约定:一家人百年之后还要葬在一起。1918年5月,宋耀如去世,安葬在万国公墓,1931年宋庆龄母亲倪珪贞去世后,宋家子女就将父母亲合葬在万国公墓的宋家墓地里。
  
  安葬李燕娥
  
  在讲述宋庆龄的安葬过程之前,不能不先提宋庆龄处理安葬其保姆李燕娥一事的经过。
  宋庆龄对自己的父母一直都是非常地敬重,据宋庆龄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周和康回忆:宋庆龄在世时,无论宋庆龄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每年的清明节前,她都要嘱咐他陪同跟随宋庆龄大半辈子的保姆李燕娥,带着六盆瓜叶菊前往万国公墓她父母的墓前扫墓,以此来寄托对父母的哀思。宋庆龄还再三叮嘱他们说,到她父母的墓前去扫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的大事。
  1981年2月5日,李燕娥因病在北京去世。李燕娥从16岁开始就在宋庆龄身边工作,其间跟随着宋庆龄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是一位忠心耿耿,为宋庆龄十分信赖和依靠的保姆。李燕娥的去世,让宋庆龄非常难过,她作出指示:要把李燕娥葬在宋家的墓地里。
  李燕娥过世以后,宋庆龄的心情、身体都不太好。宋庆龄在给秘书杜述周的信中表示,希望由李家炽来处理安葬李燕娥的事情,信中写道:“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记得我家那里有八穴地。请李局长办是最好的了。”
  2月8日早晨,杜述周致电李家炽,告知李燕娥去世的消息,并且告知李家炽,宋庆龄要他立即来北京办理李燕娥的后事。李家炽事后曾经问过杜述周:为什么在李燕娥去世后的第四天才打电话给他?杜述周回答说:“当时首长考虑到李燕娥去世的那天正好是春节,为了让大家安心地过好春节,才拖了几天打电话给你的。”
  接到电话的第二天,李家炽就匆忙赶到北京,宋庆龄和他面谈了李燕娥的安葬事宜,决定先由李家炽把李燕娥的骨灰带回上海。17日,李家炽带着李燕娥的骨灰回到了上海。回来以后,他马上把李燕娥墓交由市民政局进行设计,当市民政局完成设计图纸后,李家炽又把这份图纸送给市政府秘书长张甦平过目,由他来决定。当时张甦平看过图纸后,对李家炽说:“图纸由你带到北京去,你去送给宋庆龄看。”这样,李燕娥墓地的图纸又由李家炽送到北京。考虑到当时宋庆龄身体不是很好,而宋庆龄与沈粹缜(邹韬奋夫人,时任中国福利会秘书长,宋庆龄一直尊称沈粹缜为“沈大姐”)关系较好,而且沈粹缜经常在北京,住在她的大儿子邹家华的家中。所以李家炽就先把图纸交给沈粹缜,请她在宋庆龄身体、情绪相对比较好的情况下,再把图纸交给宋庆龄审阅。
  这份图纸把李燕娥墓地的各种尺寸都标明得非常清楚。对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宋庆龄曾说过:原来那里有大理石碑,在“文化大革命”时被人破坏了,后来她重新设立了,李燕娥的墓地也要设立同样的大理石碑。 因此对于李燕娥墓地的设计,宋庆龄一再叮嘱沈粹缜,要为李燕娥立碑,并写上:“李燕娥女士之墓 宋庆龄立”。
  在修李燕娥墓的过程中,宋庆龄心很急,希望按照上海人的风俗习惯,在清明节以前修好。而从1980年以后,宋庆龄的身体就开始不太好,经常发烧。即便是这样,宋庆龄还是经常惦记着这件事,常跟人提起:“李家炽怎么不来看我呀?”李家炽从北京回到上海以后,将有关情况转告民政局,民政局要到外地去找石头,用的都是花岗石,都是从石料厂找来的。当时修墓的时候,先要把地下的烂泥全部挖掉,用石头全部铺好,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都需要时间来做,墓地上面有多大,墓地的地下也要有多大,必须全部做好。加之,春季的上海雨水较多,给修墓工作也带来了一些困难。李燕娥墓地的图纸在北京和上海之间修改了几个来回,资料还要由沈粹缜送给宋庆龄看,基本上是在宋庆龄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才去的。
  墓地修好以后,4月2日,按照宋庆龄的要求,由李家炽主持,为李燕娥在万国公墓宋氏墓地举行了简朴的安葬仪式,宋庆龄送了花圈,张甦平出席,周和康、唐江、刘春生、沈根林等宋庆龄上海旧居的工作人员以及和李燕娥生前一起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也参加了安葬仪式。在安葬仪式上,宋庆龄要李家炽代表她作一个发言,回顾李燕娥平凡而又朴实的一生。宋庆龄对李家炽说:“李燕娥是我的最亲密战友,你要把我这个意思讲清楚,所以我们要永远纪念她,还要学习她,永远不要忘记她。”李家炽还找来了《文汇报》的摄影记者徐大纲,到现场拍照,按照宋庆龄当时对李家炽的要求,“请他办好事来一个照相为荷”。待照片冲洗好了以后,李家炽又托沈粹缜把照片送给了宋庆龄。4月4日,宋庆龄看到李燕娥安葬仪式的照片以后,很是高兴。4月6日,宋庆龄给李家炽写来了感谢信:“感谢你为这件事的操劳,……专此致谢。”
  
  
  宋庆龄的安葬地
  
  宋庆龄生前曾经表示,上海是她的出生地,是她从事革命活动和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上海有孙中山的故居,她的父母亲都葬在上海,她热爱上海,上海是她的家,希望去世以后,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她父母的身边。
  1981年2月21日,宋庆龄致函韩湘眉(美籍华人学者),曾经说道:“我可怜的燕娥在好几天以前由一些信得过的朋友陪同,在上海埋葬了。她的骨灰将埋在宋氏墓地。我死后,将长眠在我忠诚的同伴旁边。在那里,朋友们会比在高耸的紫金山更容易找到。紫金山是只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
  关于宋庆龄自己具体葬在什么位置,她也有过指示。1981年3月16日下午,她在北京寓所与沈粹缜见面,商谈修建李燕娥墓地方案时,说:“李姐的骨灰葬在左边,平行的右边是我的。因为是小辈,都要比父母的墓穴低一些。”
  由于宋庆龄是安葬在上海自己家族的墓地里,所以当时宋庆龄墓的图纸很简单,墓的设计方案是由市民政局副局长田光负责。墓地的设计,按照风俗,小辈的墓不能超过长辈,大小没有关系,主要是安葬的位置要比长辈的墓低一些。对于宋庆龄墓的大小,中央没有具体的规定。所以,基本上是在宋庆龄父母墓地的基础上稍微再小一些,和李燕娥的墓地一样大小。田光副局长找人画了图纸,交给李家炽,李家炽再把图纸送到北京。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发表公告,宣布为宋庆龄举行国葬。尊重宋庆龄的生前遗愿,将她安葬在上海,也就是她父母的身边。6月3日,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6月4日,宋庆龄国葬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上海全市下半旗致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当天早晨,在北京,宋庆龄的遗像和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骨灰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护送到北京机场,邓颖超、乌兰夫、廖承志、陈慕华等护送宋庆龄的骨灰盒乘专机移送上海宋氏墓地安葬。
  上午8点30分,邓颖超、乌兰夫、廖承志、陈慕华和专程从上海前往北京迎灵的胡立教、赵祖康护送宋庆龄的骨灰到达虹桥机场以后,宋庆龄的灵车由迎灵队护送,缓缓驶向上海西郊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
  落葬的当天,由于宋庆龄没有子女,当时治丧办公室派了六名武警战士,一名武警战士手捧着宋庆龄的遗像,另一名武警战士手捧着宋庆龄的骨灰盒,其他四名武警战士站立在两边。当时,杜述周告诉李家炽,他准备了一个吃饭的饭碗那么大的景泰蓝的小盒子,把宋庆龄平时用的簪子放了进去。准备在落葬的时候,由礼宾官放进墓地里。此前,在宋庆龄丧事筹备过程中,中央曾经告诉李家炽可能要棺葬,要求上海方面准备落葬器。李家炽马上向市领导进行了汇报。因此,上海方面马上安排龙华公墓的几名员工,找了一口现成的紫铜棺材,练习抬棺、安放的动作,为宋庆龄的后事做准备。但是,过了两天,中央通知说不用准备了,这个紫铜棺材现在龙华殡仪馆的殡葬博物馆陈列着。
  上海市委、市政府参加宋庆龄葬礼的人员,由市委办公厅何路通负责安排。当时参加葬礼的人员,有社会各界人士的代表,其中包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驻沪部队三军领导人、妇女代表、青年和中小学生等等,他们在上海展览中心集中,然后一起乘车到万国公墓参加宋庆龄的安葬仪式。
  
  宋庆龄墓地的建造
  
  当我们采访李家炽,谈到宋庆龄安葬在上海一事的时候,李老显得特别激动,他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与女佣安葬在一起,这个人就是马克思,这是廖承志告诉我的。世界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也与女佣安葬在一起,这个人是宋庆龄,而且宋庆龄与李燕娥的墓是一样大小的。”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却和她的保姆一样,她们俩墓碑上的字都是由当时上海万国公墓的管理员李通海书写的。李通海从事殡葬工作40余年,他写的字深得张甦平的喜欢。当时也是张甦平拍板决定,由李通海来书写宋庆龄和李燕娥的墓碑。李通海在墓碑上是用颜体书写的。每个字都是8.5厘米大小。宋庆龄父母墓碑上的字则是由侯殿华书写,经李通海描摹后使用。
  至于宋庆龄墓碑为什么选用李通海书写的字,这亦是由宋庆龄本人亲自决定的。李燕娥去世以后,在给李燕娥修墓的过程中,李家炽将李通海写好的李燕娥墓碑的字送给宋庆龄看,宋庆龄见到这幅字以后说:“这个颜体字我是喜欢的,就用这个吧!”所以,后来宋庆龄逝世以后,也就顺理成章由李通海书写宋庆龄墓碑上的字了。
  和李燕娥的墓一样,宋庆龄的墓也采用了卧碑的形式。宋庆龄的墓碑由花岗石建造而成,长120厘米,宽60厘米,墓碑当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建造。墓碑的文字石刻是外请的一名石工刻的。墓碑当时一共准备有两块,现在用的是第二块。
  宋庆龄墓地的具体建造过程都是由上海市民政局操办的,万国公墓进行具体施工的。除了一部分石料是由苏州石场采购来以外,其余的不足石料则到各地搜集。由于时间紧,为保证墓地的工程质量,上海市民政局、园林局、城建局等单位由一名副局长坐阵现场进行指挥,张甦平负责对各项工作进行及时具体的指导,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建墓工作。墓穴是用水泥制椁,安放宋庆龄骨灰盒的椁是汉白玉大理石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骨灰盒放在前面,后面放了一个圆形的景泰蓝的盒子。上面盖上汉白玉的大理石,又用白水泥封掉,再安放了花岗石墓碑。墓碑正中镌刻着“一八九三——一九八一fa5f781223a28ceb2c76811179aeef63da9bc58557fc8c87b8710134fd14c2fd195;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之墓 一九八一年六月四日立”字样。
  据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见证人黄建国回忆,在制作墓碑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是做宋庆龄的墓碑,上海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由张甦平亲自来抓这项工作。那天晚上,黄建国和另一位同志正在加班进行这项工作,因为灯光的原因,墓碑的碑面上大约是在宋庆龄的“庆”字旁边有一块石英特别显眼,感觉像是一块脏污在上面,正巧张甦平来看墓碑刻字的进展情况,突然看到这个黑点,马上对着黄建国大声地喊道:“你要搞破坏?拉出去枪毙了。”黄建国当时一惊,愣在了那里,连忙说:“我没干什么呀!”张甦平上去摸那个有黑点的地方,后来才发现碑面是平的,是由于灯光反射的缘故,看上去像是一个黑点,这才放下心来,转过身对黄建国说:“小同志,对不起了!我是军人出身,脾气就是这样的,你多原谅啊!”经他这么一说,黄建国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宋庆龄墓地的扩建
  
  1981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宋庆龄同志墓地建设的规划》,1982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宋庆龄墓地扩建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将宋庆龄墓地整体抬高了3米,扩建后,整个墓地面积为263平方米。宋庆龄的墓地在扩建过程中,先将宋庆龄墓的四周砌高,封好,然后,又按照原样再做了一块墓碑,材质与被覆盖的那一块墓碑一致,当时主要是考虑到怕墓被盗,所以原来的墓碑不动。以前宋庆龄墓地前是块空地,就修建为纪念广场,墓地面积扩展为2880平方米。1983年6月,宋庆龄陵园基本完工。1984年1月10日,陵园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
  在宋庆龄陵园的扩建过程中,还建造了一座宋庆龄雕像。
  在宋庆龄陵园里,有一座汉白玉的宋庆龄的雕像,坐落在纪念广场的北部中央。这是一座公认的神形兼备、最具宋庆龄生前特质和风采、备受大家赞赏的宋庆龄雕像。1983年,建造宋庆龄雕像工作正式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宋庆龄雕像,当时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开渠来指导这项工作,聘请他做雕塑评审委员会的主席。随着应征稿件陆续寄到了上海,应征来的稿件统一放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的一间办公室里,共有32个石膏像。这些石膏像中,有各个不同年龄段的,有各种不同姿势的,既有站姿,也有坐姿,有半身的,也有全身的。雕像的设计稿从全国应征稿中选出,最终取用宋庆龄最具风采的50岁左右的形象,身穿旗袍及她出访锡兰(今斯里兰卡)时所穿的圆翻领上衣,头梳发髻,双手交叉叠放在膝上,面含微笑,雕像的创作者有中央美院的张得蒂、张润垲夫妇、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的孙家彬、四川美术学院的郭其祥、上海园林局油雕所的曾路夫。整个雕像高2.52米,重约5吨,选用的是北京房山的汉白玉。
  1983年5月,由上述五位雕塑家创作的宋庆龄雕像小样做好以后,送到北京请中央领导审阅。最终由邓颖超、康克清拍板,同意按照这个小样进行雕刻。1983年10月,经过半年左右时间的雕刻,雕像基本上做好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家炽派了当时宋庆龄陵园接待科科长周炳成,由上海出发,开车去北京将雕像运回来。一路上小心翼翼,时速都没有超过40公里,还有警车开道,用平板车运回上海,路上花了好几天的时间。11月12日终于将雕像运回上海。
  雕像运来后,进行雕像的安装,同时,又将五位雕塑家请来进行精雕,他们非常仔细地进行着工作,像宋庆龄雕像头发的纹路、发髻、眼睛等都是在现场精雕细作完成的。其间,刘开渠也亲自来看过一次,经过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宋庆龄雕像完成了。
  1984年1月27日上午9点,举行了隆重的宋庆龄雕像揭幕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乌兰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康克清出席了揭幕典礼。宋庆龄雕像既成了宋庆龄陵园标志性的景点,也获得了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选中的最佳奖(金牌)。
  
   1986年5月,在宋庆龄陵园又建造了宋庆龄纪念碑,碑下面刻着邓小平的题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30年过去了,如今的宋庆龄陵园,已经形成了以宋庆龄墓为中心,纪念广场、宋庆龄雕像、宋庆龄纪念碑和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馆连为一体的纪念宋庆龄的纪念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责任编辑 谢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