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1 00:00:00成善一
阳光 2011年2期


  这是一部描写退休矿工生活的书。
  这是著名矿工作家向春的第十部长篇小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煤,是光和热的主要能源,矿工是光和热的开采者。矿工都愿把自己比作一块煤,以“燃烧自己照亮世界”为无尚荣光。
  但是,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煤矿养少不养老”。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干上二十几年就干不动了,特别是掘进工,一般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矽肺病。退休后儿子接班。地球深处火热的战斗生活消耗了他们的青春,也锻炼了他们的斗争意志。他们很自豪:“我为煤矿献青春,献完青春献子孙,身体不行回农村,是煤到哪儿都会发光”。
  这是一部纪实性的小说。干了二十多年掘进工的向春,虽已年逾古稀,仍然笔耕不辍。他那些退休的矿工哥们儿和读者,遍布鲁南大地的村村镇镇。他们之间,近半个世纪的感情纠葛充满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乃至生死与共,直到退休后仍然互相牵挂。他们都尊称他为“眼镜兄弟”和“大作家”。小说就是以“眼镜兄弟”为主线人物,通过走亲访友,把几十个退休矿工的事迹串联起来,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独特、传奇的故事。人物之间横竖穿插、里勾外连、浑然一体。既是一个群体故事,又可独立成篇。
  作家走出矿区,站在社会的高处,放眼天翻地覆的鲁南大地,观察退休后的矿工生活,品味他们后半生的人生历程和价值取向。歌颂了他们改天换地的创业精神,同时也回溯了他们在“大跃进”年代那种“特别能战斗”又“特别能忍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精神。退休后,他们乘国家改革开放之浩荡东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能和毅力,各显其能,再创辉煌。
  当过掘进工憨厚木讷的刘成福,和他当过赤脚医生、美丽大方又精明强干的妻子白玉兰,先办按摩院、小诊所,然后扩大到全县闻名的“老年保健院”;当过井下机修工的王玉杭,先摆摊修自行车、摩托车,然后修理汽车。勤学苦练,技术不断提高,最终创办起“农用三轮汽车制造厂”成了私营企业家;当过巷道砌碹工的白家连,跟他泥瓦匠的父亲,从建筑队发展到几百人的建筑公司,当上董事长。进城市,建高楼大厦,回农村,把一栋栋土坯房改建成一排排青砖红瓦、院落宽敞的花园新村;原是矿仓库采购员的时玉成,凭他的精明干练、人路宽广,拉一帮人办起“矿山机械配件公司”,成了亿万富翁;在矿上当过炊事员的曾兆仁,办起“硬面馒头公司”,并在各乡镇设分公司、连锁店,被誉为“馒头大王”;在矿农场种过菜的王杰生,把蔬菜大棚建到俄罗斯,拥有几百名职工,日产蔬菜数万斤,质高价贵,利润颇丰。赚外国人的钱,长中国人的志气……显然,他们都是靠劳动起家,技术起家,智能起家。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而且先富带后富,助学、助贫、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变乡镇面貌,折射出中国特色私营经济发展历程的缩影。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离休矿党委书记郑俊武回村当了“老族长”。他用党委书记的智能和村建族长的权威,大喇叭一喊,全村三百多户人家闻声而动。用十几年的时间,把一个靠山缺水贫困落后,连村主任都选不出来的大村子,变成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小康村,成为全县的模范……
  采煤工刘学景既无技术也无能耐,就凭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赢得广大群众的尊敬。
  生活是真实的,人物是真实的。他们性格各有不同,共同的是张扬矿工的奉献精神和英雄本色。作家仿佛没用太多的艺术想象力,或重笔浓墨或轻描淡写,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带着各自的故事闪亮登场,让读者感叹不已!小说具有浓厚的煤的气味,也散发着鲁南大地的乡土气息。
  当然,从煤矿里出来的也不全是煤,还有矸石。它表面像煤却不燃烧,不能发光。比喻,有的矿工回到农村脱离集体约束自由散漫,恶性发作腐化堕落,与社会上的残渣余孽邪恶势力混杂融合,遗臭一方,构成社会的黑暗面。
  晚霞是神秘的,晚霞是美丽的。晚霞中也杂有几缕乌云,这是大自然的景色,也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