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道蕴的“林下风仪”

2010-12-31 00:00:00赵冰冰
山花 2010年20期


  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时代环境与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就是这一变化的显著特征,它展现出社会包容的进步,为女性个体素质的提高、发展和完善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多元化”在提供多种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使缺乏阅历和理性的女性个体觉得迷惘。对个体利益的承认使她们在迷惘中更加困顿。很多人把不计代价的追求成功看成是生存发展的唯一方式。女性追求以物质享受展现这种成功,迷失在挣钱花钱、多挣多花的循环往复中,看起来在为自己挣钱花钱中实现了自我,然而恰恰是在这个忙碌中失去了主体的内在自我,忽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更有一些年轻的女性,贪图不劳而获的奢靡享乐,没有了精神家园,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一味地把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作为自己的终极奋斗目标,甚至为此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这和尊重人性、彰显个体价值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那么如何构建当代女性自身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体系,重建女性自己可以依托的精神家园,不妨从我们女性的古代先贤,谢道蕴的人生轨迹中获得某些启示。
  
  一、出身名门、底蕴丰厚,雅致高远的个性追求
  
  谢道蕴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名相谢安的亲侄女。而谢家更是东晋后期的名门望族,人才济济,父一辈中除了支撑东晋半壁江山的一代名相谢安、洒脱狂狷的大将军谢奕,还有谢尚、谢万等英才;兄弟辈里“封、胡、羯、末”是盛极一时的四大才子。这里的羯就是道蕴的亲弟弟谢玄,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主帅。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写道:“旧时王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就是谢道蕴所在的谢家,而“王”是她后来所嫁的夫家,亦是有名的贵族。可见她的底蕴之深厚,非小家碧玉可比。正如后人说的“三代才出一贵族”,家学背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学养,别人努力一生所达,不过是他们用生命的最初去承接而己,先天的才气加后天的补给,造就一代英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谢道蕴的聪慧才识早在童年时期就已显现出来。《世说新语-言语七十一》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里的“兄女”就是谢道蕴。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雪花,正如飘荡在春风里的柳絮,是那么轻盈飘逸、自由自在、任我飞扬。也正如谢道蕴的心灵纯净雅致而又空灵随性,更预示了她以后的生活像这“柳絮”般闲雅清逸,甚少羁绊。而她的聪慧灵秀也因这“咏絮”诗句初显端倪。另据《晋书·列女传》记载,道蕴幼年读书时,谢安曾问她“毛诗里哪一句最佳?”道蕴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里的“吉甫作诵”指的是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该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称赞她颇有“雅人深致”。的确,谢道蕴所欣赏的是一种大情怀、大境界,所推崇的是一种更开阔的胸襟。相传谢道蕴有很多诗赋诔颂,书稿曾结集二卷,可惜没有保存下来。今天我们只能在《世说新语》、《太平御览》等典籍中阅读到关于她的言谈轶闻,从中可以领略她高贵的人格,超越凡俗的气度,雅致飘逸的人生境界。她仅存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泰山吟》写道:“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这首诗虽不算诗中绝唱,但诗里表现出的是磅礴浩大的气势,健美安详的气度,洒脱高迈的境界,却丝毫没有闺阁的扭捏与柔婉,这在古代女性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潇洒淡定,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谢道蕴成年后,叔父做主将她嫁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为妇。王氏家族也是当时的显赫贵族,王凝之也是学子出身,书法秉承其父之风,虽不算出类拔萃,但也绝不是不学无术。当然和才识过人的谢道蕴比起来,未免平庸。为此道蕴也曾有过抱怨,初嫁王凝之,心理甚是不满,当然凭她的涵养、修为不会在婆家闹僵起了,只能把这种情绪向自己的亲人发泄。《世说新语·贤媛十九》记载:“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弟兄,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意思是“想我谢家从老到少,个个都是俊才雅士,真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王家少爷这样的窝囊废”面对叔父的安慰劝导,率真、坦荡的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高傲心性。其实,像她这样的奇女子,一般的文人雅士是入不上眼的,我们不禁慨叹:该是怎样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后生才能与之相配呢?常言道:“高处不胜寒”谢道蕴空谷幽兰般的气质、高空飞鸟般的清逸,加之她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注定了她不会有美满幸福的婚姻。但是这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却左右不了谢道蕴的随性、飘逸的生活境界,对夫君的不满并未影响她精神情绪的豁朗。她是深得道家意旨的人,懂得自我排遣,也懂得如何在现世处事,任性而不废事功,故有“林下风气”,凡夫俗子是不能左右她的空灵高远的内心世界的。她把在王家的日子过得也是有声有色,更博得了王家人的尊重与爱护。
  魏晋时期,崇尚玄言清谈,这不仅需要对玄理的深刻体悟,还要有高超的论辩技术,凌厉的口才。因此清谈高手通常都非常受世人的尊重,一场辩论的胜负,常常传为人间话柄,影响人物的声望,当时不少士大夫的名誉、前途常常由清谈的才辩所决定。《晋书·烈女传》记载: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是王家四兄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也是那个时期最著名的才子之一,当时他的家聚集了一批风华正茂、学识渊博的宾客。一次,献之与众宾客清谈玄理,辩论得异常激烈,到后来献之渐渐拜了下风,眼看就对答不上来了。此时,新婚不久的谢道蕴,躲在隔壁静听,一看这种情形,立即打发侍女悄悄告诉献之:“嫂嫂欲为小郎解围。”王献之当然了解其嫂的才情,欣然同意。于是,拉上青凌步障自蔽,道蕴闲雅端坐,按照献之前面的论点,隔障与清客们从容辩论,把献之的观点层层发挥,对清客们抛来的各种问难,她都沉着应对、娓娓道来、一一化解,同时把更尖锐的诘问抛回给对方,直到众宾客理屈词穷、张口结舌。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领略谢道蕴的胆识智慧、神采风华。为此她赢得了当时知识阶层的一致赞誉。她的亲弟弟——东晋一代名将谢玄对这位有着超绝才情的姐姐更是敬重有加,言听计从。她批评起谢玄来也是毫不留情。《世说新语·贤媛二十八》记载: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可见她心性的高傲,境界的旷远。当时社会上有个叫济尼的人对她做过这样的评价:“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这里的“神情潇洒,有竹林名士的风度”自然要远远超越胸怀明净的“闺房之秀”了。东晋时期的“林下之风”指的是“竹林七贤”的风骨与气度。当时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追求个性解放、性情自由,坚决维护人格的尊严,甚至为此可以从容赴死,他们对人性推崇、对人格精神的价值追问,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效仿的楷模。当然这一点对后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系的构建也是影响极大的。而谢氏当时就被赞誉“有林下风致”,足见其风度与气韵了。这种气定神闲的风度在后来的遭逢劫难、生死关头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晋安帝隆安三年,谢道蕴随丈夫在会稽内史任时,发生了孙恩暴乱,信奉天师道的王凝之不但不考虑抗敌方略,反而于道室里焚香磕头,祈求鬼神帮助退敌。由于城邑没有设防,乱贼顺利杀进城来,凝之及其诸子,顷刻间死于乱军之中。而在内室的谢道蕴听到丈夫、儿子己被杀害的消息,当即昏死过去。待被叫醒后,并未乱了方寸,而是组织家人婢侍奋起抗敌,《晋书·烈女传》记载:“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刀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俘。”一个弱女子,刚刚经历了丧夫丧子的巨大打击,在强敌面前,能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手杀数敌,力不能支才被俘,这是何等的勇气、胆略与血性。试问古今,又有几个男儿能做到如此呢?而这时她的手里还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她的外孙刘涛)。当乱贼要加害刘涛时,道蕴大声怒斥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面对死亡,早己将生死置之度外,才有如此的冷静、清醒与绝决。致使杀人不眨眼的孙恩也“为之改容,乃不害涛”。孙恩从未见过如此气度非凡、慷慨激昂的女子,居然也会手足无措,竟下令放了祖孙二人。这种在生死关头毫不畏惧的镇定自若,不禁使人想起她“青凌幕幢解围”的潇洒风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令人心折。
  
  三、风韵高迈,尽显竹林凤仪的晚年风骨。
  
  家破人亡之后,谢道蕴并未陷入自艾自怜的幽怨生活中,心性的超凡脱俗在这之后,更见真迹。史书记载“自尔嫠居会稽,家中莫不严肃”。后来的会稽太守刘柳,也是一个雅量非凡的人物,久仰谢道蕴的大名,专程去她家求见。道蕴也是久闻刘的才气,粉黛不施、素衣素袍,坦然与刘相见。见面时她“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从自己的身世谈起,慷慨流连,哀而不伤,然后感谢刘的造访,殷勤致意,调理周到。刘柳告辞后叹道:“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供服。”这是听了她的谈议、瞻仰了她高迈风仪后的由衷的赞叹。谢道蕴则云:“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胸俯。”可见她在对方的咨问中所得到的启发与欣慰,我们也可以看出晚年隐逸在会稽的她,心情虽有些寂寞,但晚景并不沧桑。并且还为慕名而致的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不以世事之变故而改变心性,不以环境之恶劣而自暴自弃,不以个人凄凉之晚景而怅然若失,足以张显出其高迈的竹林风仪与魏晋风骨。在中国历史上能具有如此人生境界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是一位巾帼女流。
  当然像谢道蕴这样的杰出女性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东晋,绝非偶然。一方面她凝聚了谢王两大家族的文化底蕴、人文修养,她本人的聪颖天资,后天努力。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密不可分的。东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的时期,在精神文化领域甚至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开放、更自由。当时的文人名士的个体生命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抛弃了儒家的“经世致用”,向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态转变,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崇尚自由、玄远、旷达的名士风度。当然对妇女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允许妇女有一定的自由与个性,而且在上流社会的士族阶层对这种个性是颇为欣赏的,这一点可以从皇族出身的刘义庆写的小说《世说新语》得到证明。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谢道蕴,或者说是历史造就了一代凤仪高迈的杰出女性。
  对比古代封建社会的环境、文化,我们今天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思想空前解放,个体的尊严可以说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更是空前的提高,经济上可以不依赖任何人,完全独立,并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各种政治权利;女性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尊重自我意愿,张扬个性,过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不妨从谢道蕴身上汲取营养,滋养情怀,学习谢的洒脱飘逸的个性,超越凡俗的胸襟,宠辱不惊的气度,真正活出新时代女性应有的境界与风范。
  
  参考文献:
  [1][2][3][5][6]摘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7][8][9][10][11]摘自[唐]房玄龄《晋书·列女传》之《王凝之夫人谢氏传》中华书局编辑出版,1999,1。
  
  作者简介:
  赵冰冰(1963- ),女,吉林伊通人,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