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城市化
城乡二元化一向为人诟病,相当数量的农民也都盼望着成为城里人。既然如此,撇村改社区,让农民们提前享受城市化的社区生活,不仅顺应了城市化的趋势,还让农民得实惠,倒也不失为多赢之举。
假如认为只需把村舍集中起来,把村庄合并为社区,如此农村城市化,不过是权力的臆想罢了。农民之所以散居,之所以未选择城市社区的聚居方式,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既然土地依然是农民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靠近土地当然是村舍建设布局的首要考量。假如农民还是农民,村子却先成了社区,恐怕城市社区的生活便利享受不到,农村生活贴近乡土的恬然自在倒是要被彻底打破。
可见,村庄是否有合并为社区的必要,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并获得当事人的主观认同才是。这个过程既不能被强制,也不能被越俎代庖。
一言以蔽之,城市化不能成为权力的臆想,更不能无视农民作为当事人的需求和意愿。“村庄变社区”式的所谓城市化并非麻雀变凤凰,是对农村的折腾,对“城市化”的拔苗助长。
用泡沫替代泡j7Cb01VzpXqqODadDs4Eeg==沫
上期封面文章值得金融工作者和监管者认真一读。中国的金融改革尤其需要因势利导,判明利弊,审慎对应。正因为金融系统存在过度的杠杆化,以致这次危机不是一般的银行危机,而是投行在次级债券和CDO、CDS上马的大祸,其表现就不是一般的居民个人存款的银行挤兑,而是海量的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回购市场的严重挤兑。
自从罗斯福把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引人经济调控开始,政府干预就成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从此,危机的爆发形式,就从传统的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变成繁荣、危机、政府干预、萧条、复苏五个阶段。政府干预,有时是赤字财政,有时是货币政策上放宽流动性,其实就是用一个泡沫挽救或替代另一个泡沫。
制度和价值观的选择
作者的看法是:在南海问题上,地区小国更应接受“经过考验”的美国,而非未经过考验的崛起大国——中国。
我认为,战后的考验主要是指两大阵营在东南亚的角逐。美国代表的制度和价值观战胜了苏联代表的制度和价值观。因此,尽管美国在印支冲突中造成上百万人的死亡,并在越南战败,东南亚国家仍对美国保持相当的信任。
中国的挑战在于,如何以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让东南亚国家相信,中国不会是比美国更糟糕的大国。
编辑更正
本刊2010年第18期,第24页第一栏第四段第二行应为“……不远万里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藏区草原
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