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世界战争与世界经济发展

2010-12-31 00:00:00
小品文选刊 2010年10期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30年。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1g13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1973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为1890-1924年、1947-1976年、2000-203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为1 925-1946年、1977-1999年。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也显示了世界大战发生在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1914-1917年,1937-1945年),即发生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的后期和拉马德雷的暖位相时期。后者表明,战争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人为调整,它提前于自然调整,突出了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区别。
  在现代经济结构中,不仅农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渔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电力、通信、航空、航海、保险、生态、环境、石油资源等等,都会在自然灾害中遭受巨大损失,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灾害破坏了发动世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民众支持,为生产自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的原因。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研究者说,美国因此将面临新一阶段飓风高活动期的威胁。
  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5年第2期报道。从1995年起。每年主要大西洋飓风的数量平均为3.8个,明显高于60年来的平均数量2.3个。事实上,这些飓风的发生看来具有一个以10年为周期的振荡现象,从1920年后期到1960年,飓风活动为高峰期,从1970-1994年为低谷期,然后约在10年前回复。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退休飓风研究人员william M.Gray认为,飓风周期的长短可能与全球洋流有关,这些洋流携带着来自热带地区的温暖含盐分较高的海水流向遥远的北大西洋。当这种热和盐分的循环较强的时候,北大西洋就变得温暖,并且会有更多的飓风诞生:可能由于来自北极圈冰冻地区的淡水注入,造成这种循环变弱的时候,飓风活动便会减少。依据Gray的观点,在未来的20-30年,美国东部地区飓风的数量将会高于平均数字。今年74岁的Gray说:“在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飓风活跃时期的结束了。”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为1890-1924年、1947-1976年、2000-203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为1 925-1946年、1977-1999年。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研究表明,全球灾害的爆发期不在拉马德雷的暖位相,而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 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发生4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 1次,在1978-1999年发生0次,在2000-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四次流感世界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厄尔尼诺年,中间间隔30-40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强地震、强飓风和世界性流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可见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自然灾害的爆发期。
   灾害与战争的关系经历了一场巨变:由灾害对应战争转变为灾害对应世界经济发展上升时期。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合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则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欧亚大陆北部草场消失,北方游牧部落被迫南迁,从而引发战争。成吉思汗建立横跨欧亚的军事帝国,凭借的就是游牧部落的英勇善战。
  进入工业化革命之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灾害已经不能完全摧毁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只能起调节作用;由于先进武器的产生。落后的游牧部落打败先进的农业民族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拉马德雷冷位相,自然灾害起调节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国家间的战争起调节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倪峰认为,历史上,国家重要政策的形成或者转变往往与一些重大事件密切相关。这些重大事件有可能是天灾,也有可能是人祸,它们的出现往往会形成重要的社会关注,并使各种社会资源围绕这些关注重新配置和调度。天灾就是自然灾害,人祸主要就是战争。当天灾人祸同时降临,人类就陷入灭顶之灾,世界经济就会提前走入低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后期,自然灾害也十分频繁。美国军队的集中和调动,把流感病毒带到了欧洲大陆。接着,流感又通过三个相距遥远的海军港口——非洲塞拉利昂的弗里敦、法国的布列斯特和美国的波士顿,迅速向四面八方扩散,六大洲无一幸免,导致1918-1919年第二次世界流感大爆发。它可能感染了全世界30%的人口、夺走将近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 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流感死亡的人数是战争死亡人数的5-10倍。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如果1957-1958年和1968-1979年的世界流感大爆发也处在世界大战时期,后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1945年。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1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如果它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世界流感大流行时期,后果更不可估量。(本文节选自杨学祥《灾害调整经济发展一牢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灾害社会影响评价
  
  自然灾害是某种有危害自然现象对于具有一定脆弱性的社会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有可能达到灾难性的程度。社会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巨大的人员或经济、环境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单靠自身资源加以应付的能力。
  灾害社会影响评价是对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和损失进行评价,还要关注与灾害发生周期相关的问题,如社会脆弱性问题、社会针对脆弱性的措施、社会对灾害的预防行为、灾害应急反应,以及灾后重建(一个有效应对灾害风险的社会)。重建一个抗风险的可持续的社会,重建规划也需要预测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为决策者和社区提供信息和备选思路,要制定和实施消减和控制的措施,为公众的参与中间决策提供渠道,给未来的备灾减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