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师美学课不应仅仅是一门以传授书本知识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课,还应是一门能够承载多种文化、实现个人知识能力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美学课的开设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职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为实现这一目的,高师美学课应吸纳传统文化,关注当前文化事件,实现“以美立德”的效应;应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园教育实际,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以美育人”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高师;美学课;学前教育;案例教学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美学课的基础课性质和人文素养教育价值正在被人们所逐步认识,且业已成为艺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公共选修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下我国高师美学课教学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从教学地位来看,目前高师美学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被正式列入所有高等师范教育和教学计划中;从教学内容来看,所采用的美学课教材陈旧,以诠释权威的观念和介绍一般的美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众多审美现象未能给予及时的关注,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需要,以至于难以引起学生对美学课程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美学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审美教学多以艺术美为蓝本,类型单一,缺乏批判性元素以及生动的社会实例,未能很好地承载和整合多种文化资源。鉴于此,如何提高高师美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和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价值,就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对高师美学课功能与价值的重新思考
(一)高师美学课应有助于学生美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差异的,高师人才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实践操作技能是对其最主要的要求,这也是高师教育的特色所在。在这一整体人才培养背景下,高师美学课除了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一般的美学素养培养之外,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职前就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以便提升他们日后在教学中实施美育的自觉性以及指导儿童审美活动的质量。
(二)高师美学课应实现对多种文化的整合
现代课程改革的“整合性”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多种学科内容的整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发展特点“量体定制”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不仅能照顾到不同学习者在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可见美学课不应是一门单一的以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课,而应是一门能够承载多种文化、整合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园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实施的不是分科教学,幼儿教师往往要一个人承担包括美育在内的各种学科的教学,并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实践,为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高师美学课对多种文化和学科内容的整合正有助于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课程整合意识和能力,从而推动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改革高师美学课的具体策略与途径
(一)吸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追求“以美立德”的效应
美学中的审美观教育属抽象思维的范畴,而对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欣赏和创造则多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因此在美学课教学内容中渗透具体形象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审美差异的根源,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认知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审美观与人生价值观,进而认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高尚的道德观。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可见,德育目标需要借由美育来实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未来面对的是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但世界观和价值观却正在急剧发展的儿童,因此具备一定的包含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审美观以及相应的道德观,不仅有助于他们对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他们培养儿童初步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能力。因此,高师美学课程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以美立德”的效应,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而言,利用传统文化实现“以美立德”的目标可以经由以下途径来实现:
首先,美学课教学应结合传统文学、哲学等内容,系统阐述美的本质、美感的价值、个体审美心理。如可以借助中国古代文人(如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郑燮等)的文学作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作者自身的审美追求、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等;还可以借助《周易》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是如何影响国人审美思维的。
其次,应关注当前社会中的文化事件,分析其中包含的“社会美”或“生活美”,增加美学教育的现实性。当下许多社会中热议的话题大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价值,美学课以此作为讨论和分析的主题,不仅能够增加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而且能够激发高师学生对美进行主动的鉴赏和探讨的积极性。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美丑现象的点评(如许多受过教育的有知识、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却缺少一定的公德心与文明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塑造自我美好形象、培养美的品性、注意公德、注重个人文明修养、培养良好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二)贴近专业实际,培养学生“以美育人”的意识与能力
受高师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高师美学课与综合性大学文科开设的美学课在目标上应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前者主要不是追求对美学理论的条理化与系统化掌握,而是强调在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密切联系专业实践,注重学生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学课应与学前儿童审美启蒙指导相联系,以此体现高师课程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特点。从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状况看,美学课在实施过程中重知识传授的痕迹较明显,且传授的理论过于笼统和抽象,再加上有的教师缺乏足够的美学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相关素养,致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上难以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发展。因此,高师美学课亟需实现美学基础理论与幼儿审美启蒙指导教育的结合,在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美学理论的同时,更要结合幼儿园实际的教育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诠释幼儿审美启蒙教育的本质与精髓,从而提升未来幼儿教师的美育实践能力,使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而言,在美学课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
高师美学课可以依托典型的、贴近幼儿园生活的美育案例来实施,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和评析,进而透视案例中包含的各种美学价值,可以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能力。富兰认为:“课程的实施主体是教师,需要教师‘改变’组织方式、角色与行为、知识和理解、价值内化,而最高层次是‘价值内化”’。未来的幼儿教师如果能够真正认识到美学课的本质内涵与目的,并将之内化为一定的美育价值观,将来一定能够有效指导自身有目的地选择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以使幼儿美育达到最佳效果。不过,教育价值观的内化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或传授来实现,更多时候需要依靠对教育现场或教学事件的深刻体悟来形成。案例教学以鲜活的叙事取代抽象的说理,正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会和分析他们未来可能遇到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而从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和接受其中所蕴含的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因此,高师美学课教学应多利用丰富形象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让学生从贴近实际的案例中体会幼儿美育的特点和要求,并内化幼儿美育所包含的各种核心价值,最终能够将正确的审美理念和意识传递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