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编制大都在寻求“主题”和“领域”的最佳结合,并在其教材体系的构架上追求课程目标的全面适宜性、主题规划的生活化、教育活动的多元化、领域分布的均衡性、高低结构的合理搭配等。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应依据儿童的生活主题来整合各领域内容,以幼儿的发展为本,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体验,并应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生,在课程实施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课程编制;主题;领域;教材构架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与累积,在“整合课程”“生活课程”“生态课程”“活动课程”和“园本课程”等诸多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编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和多元化态势,其突出表现为幼儿园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及教材开放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下,目前各地幼儿园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多种方案同时并存,并根据自身教育条件、特色或其他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这些课程方案或教材有的是依托高校或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力量而创设,有的是借助地方性行政部门或教研单位而开发,也有的是由出版发行单位牵头约请专业人员,并带领来自一线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共同编制。纵观这些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及其教材文本的现状,从中透视目前课程编制的主导性原则,梳理课程编排及教材体系构架的基本特点,并思考适宜幼儿园采用的课程实施策略,不仅是满足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及实践探索的需要,更可为今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目前幼儿园课程编制的主导原则:“领域”与“主题”的辨证结合
在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中,“领域”和“主题”是两个无法回避的关键概念。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正是解读和把握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编制总体趋向的切入点和关键词,并可以由此来总结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编制的一些主导性原则。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领域”是确定幼儿发展经验或教育内容的不同范围或模块的一种课程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对学科的融合或统整,又从根本上考虑到了不同学科的特殊性。如在科学领域中融入动物学、植物学、数学等,在艺术领域中融合美术、音乐等。根据不同“领域”来划分不同的教育内容,而每一相对独立的“领域”内部所涵盖的学科体系又遵循着由简渐繁、由浅入深、由粗略至逐渐细化的逻辑原则,从而反映了学习经验的纵向层次性和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形成所谓由主干到分支的“知识树”。
“主题”则是对彼此密切关联的一系列活动或经验的概括,是“一种围绕某个中心形成的一种教育内容的组织结构”,并常常以幼儿的生活主题为主要表现形式。“主题”作为一种活动组织和课程整合的有效形式,是打破传统分科课程或学科教学中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的基本策略之一。一个“主题”可以横向关涉或辐射至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并同幼儿的整体认知和感性体验的身心特点相契合。如“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就可以涉及到有关天气变化的科学常识(科学领域)、粘贴“枫叶”的手工艺术(艺术领域)、预防受寒感冒的健康指导(健康领域)、感受中秋节日氛围的社会教育(社会领域)等。然而,当前很多主题活动在开展时,除却受季节时令变化以及幼儿生活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而体现出一定的自然顺序外,其本身在知识经验和学科逻辑上并未体现出应有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以至于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育中会重复出现相同的“主题”(如幼儿园各班级都会有“快快乐乐过‘六一”’的主题)。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仅以“主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只是完成了不同学科知识或领域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便于使幼儿获得逻辑化的经验和进行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为此,依据“主题”组织或编制的课程必须关注各学科或领域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由此可以看出,“主题”与“领域”之间不仅不存在相互割裂的鸿沟,而且应是有机融合的,这是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科自身的逻辑性进行双重考量的必然要求。“主题”就是把学科知识恢复到儿童自己原来的经验,即杜威所说的“使教材心理化”,是间接经验的直接经验化,而“领域”其实体现着让儿童走向学科理性的教育意图。“主题”与“领域”彼此结合,应当是幼儿园课程在经历多年改革7LjRcl8TBp0HhXMQK02bPw==与探索后的重新定位,也是今后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当下绝大多数的幼儿园课程设计及其公开出版并发行的幼儿园教材,尽管在“主题”和“领域”上各有所侧重或偏向,但都开始尝试实现“主题”与“领域”的彼此融合,最常见的方式是在课程规划和教材编制过程中,试图以系列主题的形式统摄各年龄段儿童应有的学习经验、教育活动以及环境创设等内容,同时又在每一主题之下的系列教学活动设计中对诸领域均有所侧重,并尝试依据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安排各领域内容,以求实现“主题”与“领域”之间切实可行的有效结合,让幼儿园课程体现出横向和纵向的双重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整合课程体系。
二、目前幼儿园教材文本的基本特点
课程编制的实质性操作环节直接表现为教材体系的整体构架。当前我国幼儿园教材文本的编写在其整体规划与体系构架上大都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一)全面而适宜的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是统摄和贯穿幼儿园课程的灵魂与线索。课程目标设置的全面及适宜与否,直接决定着课程方案的质量与水平。自《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课程方案或教材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都以《纲要》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目标为参考,并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力求实现从概括到具体,从粗略到细化,从简洁到繁化,从模糊到明确,从缺乏可操作性逐渐到具体行动化的转变。在这些具体化和细化了的课程目标中,一级层次的课程目标是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大班各年龄阶段的目标,即学年目标(也有的甚至具体到学期目标);二级层次的课程目标即为每学期各主题(每一主题构成一个教育单元)的目标,并反映于每一主题之下的“主题意图”或“设计意图”中;三级层次的课程目标是每一主题各类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的目标,以及渗透于环境创设和家园联系中的目标或意图。
(二)源于生活的主题规划
基于幼儿生活形成系列化的教育主题,不仅是目前幼儿园统摄和编排教育内容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幼儿园教材设计的基本特征。自成系列的幼儿园全日制教材在其编定过程中一般通盘考虑了幼儿园各个学年及各个学期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并据此进行教材的整体规划。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由数个典型性的生活主题构成,并用幼儿用书、教师用书等形式加以体现。所有这些主题的系列化设计和编排都是基于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与兴趣,依据幼儿不断拓展的学习经验和实际生活范围进行的,遵循着幼儿的成长历程和生活轨道,并结合季节、时令以及节日的变换而完成,以求切合于幼儿的生活现实与经验,适宜于幼儿的发展与需要。经由整体规划与编排的幼儿生活主题系列体现出幼儿生活、学习与成长的持续性与连贯性,也反映出幼儿园课程实施对幼儿生活的关切以及与幼儿生活同步发展的教育意愿。以主题形式进行幼儿园课程方案建设与教材编排,不仅有助于幼儿获得整体的学习经验,超越狭隘的学科知识体系所带来的局限,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更有助于课程的内容定位更具启蒙性、实践性与行动性。
(三)多元立体的活动系统
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即是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展开的过程。当下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方案及教材均试图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进行多维而立体的编排和设计。从对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教育内容均予以考虑的常规教学活动,到体现幼儿自主探索和情感体验的游戏活动,再到集中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儿童日常生活教育与指导,以及幼儿园和班级环境区域创设和自主探索活动,延伸至幼儿园之外的家庭亲子活动、社区观察及实践等,都在尝试构建起组织形式多样、实施情境和教育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体系,以形成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为主体结构的生态化课程网络,力求“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让课程实施与教育实践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现有的课程编排在关注幼儿在园各类活动的同时,大都对于常规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同时也注意对各领域内容的均衡考虑,甚至会综合考虑到“同一领域教育内容在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安排比例”。
(四)适度均衡的领域分布
为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以及使教育内容能均衡、全面地涉及到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幼儿园教材在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上多依据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类别标准,尽力尝试对各领域所包含的教育目标和学习经验进行全面兼顾。特别是,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教材在编制时试图依据各领域活动的目标与儿童应获得的关键经验来确定活动的内容主题与实际过程,并希望能直观地体现出对其所侧重的领域活动所进行的定位与归类,同时按照领域内部的逻辑次序编排相应的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完成课程的整体构架,兼顾每一主题之下归属于各个领域的各项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反映出对“主题”与“领域”进行有效结合的意图和尝试。这种教材设计与编制思路所体现出的课程建构模式试图为幼儿教师进行课程整合化实践提供一种审视和反思学科或领域中所包含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视角,从而有助于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切实促进儿童发展。
(五)合理开放的高低结构
高结构的课程方案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但却是内容密集而高控制的,因而不免具有机械和封闭化的倾向;低结构的课程是松散而自主的,具有开放而灵活的特点,但对于教师业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当然,课程结构的高低属性只是相对而言的。近十年来我国幼儿园教材的编制与设计似乎表现出较以往更强调低结构的倾向。实际上,现有的幼儿园教材设计和编制都是试图在高低结构的两种倾向之间寻求适宜而合理的平衡。如果是基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实和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及教材的实用性考虑,高结构的教材能够反映来自实践一线的教学经验,从活动的导入方式到教师在关键环节的提问语和指导语,再到活动结束的小结语等,可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较为实用的详细指导和可直接参照的操作范本。然而,若是本着以园为本、以幼儿发展实际为本的教研意识和课程理念,课程编制需要为课程创生留有足够的余地,以充分鼓励和倡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时因地进行自主创新、自主探索和自主设计。当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教材表现出在某些环节上为教师提供自主选择和决策的空间与机会的考虑,让其能够根据幼儿发展和幼儿园的实际,以及教师自我的经验和能力,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在课程改革与发展日益深化,且教师专业素质逐渐提升的今天,幼儿园教材的编排应当表现出对教师作为主动的课程选择者和创造者的尊重。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切实性建议
基于我国幼儿园课程及教材的开放化管理的现状,幼儿园拥有自主选定(甚至自主开发)课程方案以及择用教材的自由,而当一种或几种课程方案及教材一经被选用而实施,课程及教材的实际效用即取决于教育者对课程实施及教材使用的适宜性和恰切性的把握。就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制的总体趋向与特点而言,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基本要点。
(一)依据幼儿的生活主题来整合各领域内容,层次渐进地推动课程实践
当下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取向是强调以幼儿生活主题作为教育内容与具体活动,同时关切各领域目标与经验的内在层次性。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依据幼儿各种生活主题所包涵的教育目标,多方面、多途径地充分开发和利用已有教材文本所提供的教育素材,力求教学活动全面均衡地涵盖各领域的教育内容,并以各领域层次渐进的目标为参照,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多维度、有层次地推动课程实践的全方位展开。
(二)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追求课程效益最优化
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莫不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最佳境界。实现幼儿的最佳发展,就需要综合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幼儿园课程的各种资源,追求课程实施的整体效益。目前多数课程方案及教材能够给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可参照的摹本,包含着较多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日常教学要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这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注意的。常规教学活动是推动幼儿园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但决然不是最重要的手段。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和人际交往,可以自由发挥的游戏活动和自主选择的区域探索,以及有准备的良好环境及其创设,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育互动等,都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效形式。
(三)切合儿童兴趣与需要,鼓励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幼儿是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的,只有在行动中所获得的身心经验才是完整的、和谐的,幼儿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了解,并以幼儿需要和兴趣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切入口来选择教育的内容,确定教学的方法,对于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发现、自由游戏与交往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只有尊重和满足幼儿需要和兴趣,给予幼儿足够自由的权利和空间,幼儿才可以通过真正的自主行动和自我体验,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四)以教材文本为参照,进行课程再创造、再决策
任何一种课程方案及教材文本仅是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体系,而决非是实际教学实践的绝对依据和标准版本。同时,课程的实施也决然“不是一个简单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目前多数幼儿园课程的教材文本在体例编排和内容设计上注重为教师留有再选择、再创新和再决策的余地。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依据自己与幼儿所在班级、所在幼儿园、所在区域的实际以及幼儿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主体意识,力求创新,自主决策,以便在课程实施中创生课程,在课程创生中实施课程。
(五)以课程方案的实施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正是在课程实施中同时又是在创新课程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园本教研意识和能力才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作为课程方案及教材的选择者、参照者和使用者,幼儿教师可以依托课程实施活动,就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与科研展开切实的交流、研讨、探索、反思,从而伴随着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自我教育素养,丰富自身的课程经验,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和累积。
综观当前幼儿园课程及其教材的编制与体系构建,对“领域”与“主题”两条线索的辨证思考和运用,强调课程目标设置的完整性与适宜性,注重内容(知识与经验)呈现的综合性与网络化,追求实施路径的多样性与活动性,关注活动过程的创生性与开放性,强化教学情境的立体化构建,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一种主流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