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蕾 高明学 李玉宝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类型教育。伴随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如何把握机遇找寻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优模式,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经过职业院校、职教工作者多年努力地探索,得出这样的结论职业教育最优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如果不走校企合作之路,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
实行校企合作,能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能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的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促使学校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第一线工艺技术人员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尤其适合土建类专业,土建类工程具有规模大、工作周期长、材料消耗大、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来保证实训条件,导致实际工程很难在学校进行复制,只能在技术层面复制。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校企充分合作,才能保证人才质量。从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的思考、校企合作的建议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尝到甜头,对校企合作的内涵、作用、意义等都有所认识。但从整体看,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的意义是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
1.1 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这在我国还是首次,校企合作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1.2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把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设备和技术等,毕业后立即就能参加生产实践,深受社会及企业的欢迎。
1.3 校企合作是造就高技能型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1.4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2.1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制度缺失。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导致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
观念问题。站在学校的角度,还未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且有的学校尚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
运行问题。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2.2 校企合作的思考
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不能盲目应求。校企合作是教育适应经济,为经济服务的具体制度。校企合作的动机、过程、成果都应该和必须体现企业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缺什么人才,学校就得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选办企业最紧缺、学生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集中精力办好一些专业,并办出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但不能因此而削弱校内教育。当前,不少职业学校压缩校内教育课时,大幅度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这一现象证明,校内教育正被削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校内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形式等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做到校内教育与企业实习并重。
3.1 深化校企合作之内涵。校企合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就应该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之内涵。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应针对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会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即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职业院校应多听取来自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由校企双方共同来确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学校提供生源、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企业则提供实验实训场所,负责职业能力的教学。校方可以经常组织相关老师随堂听企业专家讲课,学习专家的专业经验,企业专家也可以经常听学校老师讲课,借鉴学校老师的授课方法与技巧,从而实现校企双方教学的共同提高。
共同负责师资培训。
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校企双方应本着“诚信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建设好校内实训场所与校外实训基地,让这些基地真正成为学校师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和进行职业技能锻造的重要阵地。
3.2 共享校企合作教育资源
人力资源的共享。校企合作是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纽带,是解决学校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经验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课堂经历不足的关键。
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同时,学院教师采取定期到合作企业锻炼的方式,加强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加速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双师型”转化。
物力资源的共享。职业学院借助企业设备优势和生产技术优势,弥补学生校内实训人多、设备紧张的不足和缺憾。学生在企业实习,可以贴近生产一线实际,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用实材生产产品,缩短了实习、上岗周期,实现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零距离。
3.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应不断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借鉴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管理等方面加以借鉴,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经济的提升呼唤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优模式,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1]王爱华.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