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成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竞争力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文章根据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条件,基于上海合作组织及中亚经贸合作发展的背景,分析乌鲁木齐成为中亚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并通过模式选择,提出构建的战略设想。
[关键词]中亚;金融中心;可行性;模式;战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现代经济已经是金融经济,是一种在高度货币化和高度信用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表示,“十一五”时期我国将重点实施包括区域金融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乌洽会的成功举办,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了乌鲁木齐,提高了乌鲁木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速了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乌鲁木齐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中亚金融中心——乌鲁木齐也就有了其必要性。
一、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
(一)行政区位的优势
行政区位对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可通过行政权力向中心城市聚集金融资源,培养区域金融中心;二是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政府行使其职能能为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额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金融企业发展。
(二)经济实力雄厚
经济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能牵动区域经济金融整体发展变化。第一,经济发达的城市本身会产生频繁的企业之间的交易,这些交易都要通过金融业中介作用的协助才能完成;第二,大量的企业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三,发达、繁荣的经济可以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金融市场发达
金融市场作为货币资金融通的场所,承载了货币资金流动、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交易等许多行为和活动。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聚集资金并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可以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提高金融资产收益率,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激励、约束金融主体,减少投机行为,降低市场风险;还可以灵敏地反映经济、金融市场信息,有助于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市场优势。
(四)基础设施先进
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能为整个城市的居民提供工资以外的货币、非货币收益,可以吸引城市以外的居民特别是可以吸引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及相关从业人员向该城市聚集,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条件,有利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五)政策法律制度宽松
金融在发展中国家历来有垄断性强、管制严的现象,而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就有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创造一个相对合理、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制定自由的金融制度,保证资金能自发地、有效地在金融中心融通与配置:要适当放松金融管制。
(六)金融人才的保障
人力资源是金融服务业的核心资源。人才的优势也是区域金融中心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在区域金融中心形成、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是直接投入要素,参与生产运营和价值形成,人力资本的水平、规模可以影响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
二、乌鲁木齐构建为中亚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一)区位优势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八国,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城市,且地处欧亚地理中心,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是我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也是我国通往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等国际航线的备用机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投资20亿元的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乌鲁木齐开通国际航空港的时机业已成熟。首府正谋划并争取国家支持。把乌鲁木齐建设成我国西出的航空枢纽港。中国新疆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以及与中亚各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关系,奠定了金融合作的基础。
(二)乌鲁木齐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必须以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广的经济辐射力,较大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如,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高度发达,现代化水平高,由此促进了该地区金融中心的形成。乌鲁木齐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年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如表1所示。
乌鲁木齐国民经济近年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提高。2007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5.4%。2007年,乌鲁木齐三种产业协调发展,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增长3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
2007年,乌鲁木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实现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3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三)金融业蓬勃发展颇具规模
新疆金融业的发展体系完善。服务健全。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政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相继在乌鲁木齐设立机构。目前,乌鲁木齐现代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乌鲁木齐已建立了在中央银行调控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相分离,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及广大城乡信用社及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56.09亿元,比年初增长21.9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45.54亿元,比年初增长9.56%,企业存款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505.02亿元、679.53亿元,是西北地区融资能力较强的城市之一。如表2所示。
乌鲁木齐证券业的发展已初见规模。2007年有证券营业机构网点32家,新疆证券、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金元证券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等绝大多数重量级的全国性证券公司在乌鲁木齐都设有分支机构。如表3所示。
全疆保险业全面发展。2007年末,全疆保险机构及网点1083家,实现保费收入1056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18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7.43亿元。支付各类保险赔款总额37.4亿元1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8.78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18.64亿元。如表4所示。
(四)西部大开发和“32号文件”的实施为乌鲁木齐构建金融中心带来了机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国务院32号文件是适应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乌鲁木齐市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最大现实机遇。给乌鲁木齐带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机遇,产业资本集聚的机遇,区域平衡发展、吸纳更多要素的机遇,从而提高乌鲁木齐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内主要城市的地位,增强乌鲁木齐对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乌鲁木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趋势。2007年12月,渣打联合益达集团在乌鲁木齐推出小额农贷试点项目,2008年9月,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分行正式挂牌营业。作为第一家在新疆设立分行的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将会在新疆全面开展金融服务。这标志着新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目前,乌鲁木齐现有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信、民生等国内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徽商银行等地域性银行都有打算在乌鲁木齐市展开跨地区金融业务。新疆金融业的稳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乌鲁木齐构建中亚金融中心搭建了有利平台。
总之,从各项经济金融指标排位情况分析,乌鲁木齐在金融集聚力、金融资源力、金融区位力方面相对中亚五国的优势十分明显。所以,作为构建中亚地区金融中心的乌鲁木齐,具有很大潜力和前景。
三、中亚区域构建乌鲁木齐金融中心模式选择
(一)模式的选择
金融中心的形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金融中心形成的初期阶段更需要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和设立办事机构,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聚集和形成进程。
某一地区或国家金融体系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需求反应,一是供给引导。相对应的,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
(二)目标模式
以本地经济为依托,以中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地区经济供求为拉动,乌鲁木齐应以自下而上的模式为准。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是金融中心形成的最基本模式,它是以经济发展为“原动力”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辐射面的扩张,吸引更多的企业、机构在这里驻扎。最终使其成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由于经济中心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更高级的金融支持,金融进一步再次聚集,区域性金融中心就此形成。
(三)构建总体思路
乌鲁木齐中亚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涉及到政府、金融部门等等,乌鲁木齐应该有计划分阶段地加以实施,粗略分为三个阶段:规划起步阶段,基本建设阶段,完善提高阶段。建议把乌鲁木齐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为:在2015年以前构建成鼎立三强(银行、证券、保险)、联动两区(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为重点,以加强金融法规构建和金融管理为保障,以加速金融现代化和提高金融效率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区域金融中心的各种功能,增强凝聚力、辐射力,充分发挥乌鲁木齐与伊宁及喀什金融的互补优势。积极建立现代金融业,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积极搭建新的平台,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创新,拓展金融新业务,做大证券、信托、基金。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形成以投融资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的区域性金融资本集散中心,发挥金融活动的交易、调控中心以及金融信息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的功能。
四、中亚区域构建乌鲁木齐金融中心的战略
(一)完善乌鲁木齐中亚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基础
金融中心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决定了金融中心必然是一个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一是加快构筑乌鲁木齐金融管理框架体系,在重组整合乌鲁木齐金融资源、提高其竞争能力和运转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组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地、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乌鲁木齐。金融中心建设要增强外资银行集聚功能,这样才能调集境外资本流入、吸引国外跨国公司进入,才能提供各种国际金融服务,这也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二)引进和培养高级金融人才
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期具体来讲,迫切需要的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完善的人才基础:一是适合体制现实的管理队伍。有着深厚理论背景并了解中国现实的学者型管理人才成为改革执行者的最佳候选人。二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金融微观主体需要全方位运用最前沿的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需要建立成熟的产品设计研究、企业形象和文化研究、资本运营研究等全方位的创新体系。但创新机制的成败在于能否有真正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三是具备现代理念的营销队伍。乌鲁木齐要通过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来吸引和聚集大量金融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人才落户乌鲁木齐。同时发挥高校云集的优势,积极培养金融、证券、保险,尤其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快乌鲁木齐区域性中央商务区(CBD)建设
CBD作为第三产业的高级形式,既有助于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可以带动乌鲁木齐及经济腹地产业结构层次的整体提升。因此,打造乌鲁木齐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完善城市金融中心区规划,高标准建设金融中央商务区,营造金融机构集聚的市场环境。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为全国六大地区性枢纽机场之一,开通国际国内航线84条,还是全疆铁路的总枢纽,公路运输四通八达,3条国道穿过市区与全疆、全国及周边国家相连。进一步提高了市区交通通畅能力’。
(四)充分发挥伊宁市和喀什市对乌鲁木齐市构建金融中心的补充作用
伊宁和喀什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很高,金融资源流动性强,金融机构能广泛有效、迅速合理地配置金融资源。在中亚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乌鲁木齐作为内陆城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引进外资、扩大金融业务方而存在一定的弊端,伊喀的对外贸易开放正好可以弥补这点不足。乌鲁木齐可以凭借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优势吸引大量外资入驻。伊宁和喀什在接受乌鲁木齐辐射时,更应利用自身良好的环境、地缘优势,促进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源在两市之间的合理集中、转移和配置,全力辅助乌鲁木齐建设成一个功能齐全、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金融中心。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及引导作用
政府应大力扶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是加强领导。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政府正确认识和指导,并提出具有乌鲁木齐特色的金融中心建设思路和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金融发展目标。二是政策优惠。通过相对优惠政策吸引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专业人才,改善乌鲁木齐金融机构结构不健全状况。三是提高服务能力。政府要及时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部门管理干部要重视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改善投资环境。政府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和融资方式改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特别是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外地金融企业来疆的投资门槛。
(六)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
金融创新能有效地加快乌鲁木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针对乌鲁木齐国有企业比重相对较高、改革任务较重的状况,乌鲁木齐市应大力发展投资银行机构和业务,以满足企业改制中资产重组、并购、资本运作咨询和各类产权委托交易等的需要。同时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而应力争有所创新,积极开发代理、保理、结算、咨询顾问等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发展基金托管、资产管理等投资业务,进一步完善“银联”ATM,POS联网系统,发展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业务,开拓网上理财、支付、证券交易等服务领域,积极创办独立的网上银行机构。
[参考文献]
[1]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J].财贸经济,2005(2):17-22
[4]殷盂波.西南经济发展中成都金融中心的构建(上)[川四川省情,2002(7):11-15
[5]李扬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4(12):4-7
[6]伦波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以青岛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