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应用于央企业绩考核的几点思考

2010-12-29 00:00:00
会计之友 2010年36期


  【摘要】 文章从分析传统业绩考核的缺点出发,阐述了EVA作为一种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已经成为改善央企业绩考核的有效方法,探讨了EVA在业绩考核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EVA指标在我国央企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EVA;业绩考核;价值最大化;资本成本
  
  EVA即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是指从税后净营运利润中扣除包括债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EVA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国外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与国外企业先进思想接轨,EVA作为一种新的企业业绩评价工具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的关注与青睐,也逐步成为央企改善传统业绩考核不足的有效方法。
  
  一、传统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中,重点对收入、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几个基本指标进行考核,往往会造成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的经济行为中过分注重企业收入、利润的增长,反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传统考核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过分重视企业规模,造成收入不实
  一些企业负责人经常想办法在收入的总额上做文章,如通过关联方交易、虚假合同、代销业务等扩大销售额,只考虑销售额的盲目扩大,而不考虑其是否增加或减少了企业的价值。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影响了经营业绩的考核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企业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该类损益项目可能导致企业利润或高或低,严重影响报表使用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作出正常判断。在传统考核中,没有剔除该类损益,只通过报表中的利润总额进行业绩考核,不能全面反映企业负责人通过正常经营创造价值的多少。
  (三)没有针对技术储备的考核项目,这可能导致企业负责人的短期盈利行为,而忽视长远利益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行技术投入,需配套相应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支出的增加减少了利润总额,一些负责人从业绩考核与风险考虑,不愿意过多投入研究开发费用。
  (四)传统的指标体系选取的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净利润指标,计算净利润指标时只扣除了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
  实际上使用任何资金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传统的考核办法导致企业管理层错误地将股本资本视为免费的资本,不能正确地引导管理者在市场上的融资行为。
  所以传统的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存在很大的缺点,因而具有改革的必要性。
  
  二、EVA成为改善央企业绩考核的有效方法
  
  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2号令将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国资委22号令)公布,第一次将经济增加值(EVA)明确为央企负责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利润指标一起并列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指标。而在2006年颁布的国资委17号令《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国资委17号令)中只是提到“鼓励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国资委22号令与国资委17号令所遵循的原则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如:将原遵循的“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为:“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的考核办法将EVA纳入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使得EVA正式登上了中国主体经济的舞台。这一措施促使央企逐渐摈弃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转而采用经济增加值(EVA)指标。
  经济增加值(EVA)=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成本(CC)
  其中,
  净营业利润(NOPAT)= 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所得税率)
  资本成本(CC)等于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与全部投入成本(TC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成本)的乘积 = 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调整后资本 = 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从上面可以看出,EVA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利润总额是否足以补偿所投入的全部资本成本。EVA为正,表明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中为股东创造了价值,股东获得了比其投入资本所要求的最低风险报酬高的价值;EVA为负,显示了企业管理者没有创造出股权资本所要求的最低报酬,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利润表上可能显示出盈利,也可能是亏损,但不管怎样,都表明企业管理者没有创造出真正的利润,而是在毁灭股东的价值;EVA为零,表明企业管理者只是为股东创造出了所需求的最低奉献报酬。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在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为什么会提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要求,而弃用原来的“资本收益最大化”的要求。
  
  三、EVA在央企业绩考核中的作用
  
  EVA是衡量企业业绩的最准确尺度,对不同时期的央企业绩都可作出恰当的评价。在计算EVA时,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以消除会计准则对企业运营的扭曲,公正反映央企经营业绩,并引导经营者从股东价值、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去思考、决策。
  (一)通过使用EVA,实现央企增长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
  传统业绩考核办法下,很多央企奉行的是一种注重销售额或市场份额、注重总资产和总生产的规模导向战略。通过建立新的EVA考核指标体系,转向价值导向战略,来指导央企的各项经营行为,以使企业价值包括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二)通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调整项,使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生产经营主业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中详细列举了二十一项——非经常性损益。例如,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偶发性的税收返还、减免,部分非经常性的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收益可能是减项也可能是增项,通过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给业绩考核一个纯粹的营业利润,使营业利润能很好地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央企在计算EVA时,将通过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或者是通过企业集团转让股权、包括土地在内的资产等非经常性收益所得的利润也减半计算,避免个别企业以资本经营为借口,通过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操控利润,同时避免将资源投向非主业。
  (三)通过研究开发费用的调整,使管理者注重技术储备
  在央企EVA的考核中将研究开发费用作为税后净营业利润的增项来作调整。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为该调整的计算基础。这一做法鼓励央企管理者进行研发费用的投入,以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飞速,停留在现有的生产技术基础,不进行科技创新,只会落后。只看眼前短期利益,不注重未来长期效益的领导也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通过研究开发进行技术储备,是央企长久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EVA将全部的资本纳入核算体系,它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克服了现有盈利性财务指标的缺陷,考虑了股东的投资成本、风险、价值最大化以及代理成本等因素,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央企在一定时期内为国有出资人创造的价值。
  
  四、我国央企在应用EVA考核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研究开发费用调整事项的准确性,避免人为操作
  通过界定严格的研究开发项目来避免EVA计算的不实。可以采用税法认定的研究开发费用,即央企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对于费用化的研究开发费用在当年全部调整,资本化的研究开发费用在摊销年度内逐年调整。
  (二)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成本率
  “从国际上看,多数行业的资本成本率在10%以上,根据测算,中央企业为7%到10%。国资委从中央企业的实际出发,本着稳健起步的考虑,把资本成本率基准暂时设定为5.5%”,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解释说。国资委已将央企的资本成本率定位在5.5%,对于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比较重而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而对于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比率定位6%。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将资本成本率制定在5.5%左右有点低,可以针对所处行业企业的平均内部收益率等来确定一个合理的比率,并适时调整,保证公允。
  EVA理论是西方国家进行业绩考核的成熟理论,中国的资本市场并不很成熟,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在央企业绩考核中,将EVA和传统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使之共同为央企的良性发展发挥作用,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红. 国有企业EVA价值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贾雪晴. 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探讨[J].新疆财经,2009(04): 71-73
  [3] 李地长. 基于EVA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 2006.
  [4] 姚树中. 基于EVA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06.
  [5] 程翠凤. 新会计准则下EVA绩效评价指标计算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