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这使中学历史教学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中学历史教师不应过分地依赖教材,而应以课标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的对象”变为“依据的对象”,自主大胆地整合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主体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活跃课堂讨论气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改下如何整合教材
1.研究课标要求,对比教材,察看不足之处。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叙述较多,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情况则叙述很少。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如果按照课标,我们还应掌握的内容有:(1)了解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2)探讨归纳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2.研读新课标,大胆编排、取舍教材内容,用好教材。
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我们应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1)尊重历史事实,补充完整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过程。(2)补上本国封建势力这座大山的压制内容,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3)重点解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这个问题。(4)全面讲授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及民族资本在旧中国的地位及作用。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摆脱旧思维定势。
3.进行教学设计。
在整合好教材后,就要考虑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即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导入教学。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构建,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改下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引伸出大量的知识和观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学早已满足不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改革历史教学内容,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根据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做学生的心理教师、知心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去塑造一个个全新的“自我”。
3.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重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4.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试验。
5.注重教师的引导,这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教师应当灵活组织教学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三、依托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对于史实概念,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对于理性概念,教材中却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介绍,而是分散于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层次了解和高度概括理性历史概念,促使其真正理解理性历史概念。
2.追根溯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原因的。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原因,对于有些历史事件的原因,现行教材要么分析得不够全面,要么没有分析原因。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等。
3.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4.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历史教材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部分素材是隐性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隐性的思想教育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