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了。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从“鼓励质疑,激活思维;创设情境,互动释疑;丰富想象,培养创新”三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一、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没有疑问就不能有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探索与创新,而且质疑往往比释疑要困难。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他观察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瓦特能够发明和改进蒸汽机,是因为他通过观察烧开水,产生了“壶盖为什么会动”这一疑问。当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所提疑问可能会显得幼稚或片面,教师要适当引导,先肯定其勇气及思维的可取之处,再诚挚地加以疏导,切不可一概否定。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学生提出:郑和小名“三保”,他当了太监后为什么成了“三宝”?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质疑,笔者先赞扬了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然后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供他们参考:郑和原来信仰伊斯兰教,进宫后受戒成了佛门弟子。由于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因此人们称他为“三宝太监”,这与他的小名没有关系。
二、创设情境,互动释疑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开放的、科学的、民主的、灵活的合作方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师生互动的释疑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之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应适时调控课堂,发挥其指引者、示范者、支援者的作用,将教学活动引入探究研讨阶段,拓展学生思维,实现知识迁移,使其彻底释疑。如笔者在讲“武昌起义”的相关知识时,把同学们分为6组,每组同学围成一个圆圈,首先在形式上为学生提供一种合作学习的空间。上课后师生共同点击网页,观看“武昌起义”的录像,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看完录像后,笔者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当时的革命党人领导了多次起义均告失败,为什么武昌起义能够取得成功?每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网页上的材料积极开展讨论,踊跃交流。这时,我则统观大局,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协助。然后,由每组代表展示本组对武昌起义成功原因的讨论结果,全体学生对各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对自己的认识做出反思及修正。就这样,整个课堂呈现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局面。在观点交锋中,他们形成了新的认识,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最后,笔者对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要求学生在课下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记下来。
总之,在这节课上,学生和老师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主动性有所增强,围绕问题寻找资料,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有助于他们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学生的有些见解能给老师以意想不到的启发,教师也因此获得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丰富想象,勇于创新
想象是前提,创新是目的。想象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是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动力,想象往往是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要想创新必须有想象参与。老一辈科学家看到天空中的飞鸟,因而受到启发创造出飞机;看到水中的游鱼,继而开动脑筋创造出潜艇。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他们敢于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如讲到唐朝科举制度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是唐朝的一名举人,准备沿水路北上到京城应试,你将怎样描绘你的旅程。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判断出这位举人可能走隋朝时的大运河,从杭州出发沿途经过洛阳等大城市,到达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有的学生还在联系新旧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想象,描绘了当时的种种景象。
当然,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师应把学生追求创新的积极状态转化为一些创新性的实践,把凝固的历史活化到现实生活中,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落脚点。例如,讲到活字印刷术的时候,我首先补充一段关于宋朝政府在成都印刷《大藏经》的史料,让学生找出雕版印刷的不足,然后让他们思考: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我还给他们一个任务:信封上都有标明收发日期的邮戳,思考一下邮局为了避免每天换一个邮戳模子,应该怎么办?当学生先后完成任务并各抒己见后,我又组织他们进行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与活字印刷术有关的技术物品。这样就能将创新认识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
时代发展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作为21世纪的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激活他们的思维,尽力构建和谐的氛围,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展现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深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