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是否精彩,不完全在于所要讲述的内容,更在于讲述这些内容的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亲切和谐,富有感染力
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和谐教育”具体到历史教学中,就是要求历史教师以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感、感人肺腑的语言,营造和谐的历史教学场面,引导学生融入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智,积极主动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亲切和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一语“击起千层浪”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境界,为学知识做好精神准备,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此外,还可以渲染、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要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效果应包括两点:一是学生能听懂;二是学生喜欢听。
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在组织语言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储备情况,对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对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取得深浅适度、通俗易懂的效果,教师可借用大家都熟悉的人、事、物、社会生活常识来类推或比衬历史上比较久远的人、抽象的事物、艰深的道理。例如,讲“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我这样讲:“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要拆除大沽炮台,就相当于拆掉了房子的大门;各帝国主义国家可以沿着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线驻扎军队,就相当于一个房子的大门口到卧室门口都设有栅栏;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军保护,就相当于在一间房子的背后埋上了不定时炸弹。同学们能结合所学知识描述一下当时清政府的处境吗?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呢?”由于进行了类比,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简明易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轻松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要想让学生喜欢听,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充实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有好口才。教师在讲课时,要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叙述事件声情并茂,描述景物活灵活现,以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如讲“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时,笔者这样讲:“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全国,包围了洛邑,诸侯们威震一方,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东周的统治就像一张脆弱的皮,已经包不住四分五裂的骨肉了。”巧妙的比喻不仅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的状况,也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新颖的比喻,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语言应生动活泼,力争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亲临其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鲜活的历史。例如:在讲到“炮烙之刑”时,笔者这样描述:“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让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上铜柱,就听到‘哧’的一声,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如此一来,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亲耳听到了”,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学习历史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四、要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诱导性、启发性,必然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满激情,善于寓理于情、启发诱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定较为高涨。如在讲张衡的地动仪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地动仪中央的都柱倒向地震波传来的方向呢?”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有一次,我乘坐汽车,汽车突然开动,我没有站住,就向后倒去。(一边讲一边做身体向后倒的动作)”全班学生都笑了,认识到这是惯性在起作用。我接着说:“对呀!都柱倒向地震波传来的方向,不也是惯性在起作用吗?”用自身的动作,配合语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了都柱倒向的惯性原理。
启发性的语言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指挥棒,可活跃气氛、深化理解、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教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熟记历史知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更要帮助学生保持主动求知的热情。
五、要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
历史教学语言要体现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语言富有逻辑性,则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避免课堂枯燥冗长。
首先,语言清晰准确。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之后,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称帝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违背了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其次,语言富有逻辑性。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朴实无华,但能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如在讲太平天国领袖对天京事变应负的责任时,笔者就采用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话:“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朴实无华,很有逻辑性,把事情交待得一清二楚,这种语言风格就很值得历史教师学习。
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一定要精通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仔细研究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准确把握教学语言的规律性。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在课前精心运筹,在课堂上,让知识伴随着如清泉般的语言汩汩汇入学生的心田,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