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学科教材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众多领域的知识,能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社会,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很大空间。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具体地说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几年来,笔者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形成了一些认识。
一、学习兴趣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主动自觉深入地去探索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1.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力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深刻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学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部分知识后,我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同学们边听边唱,在音乐声中加深了对这次会议深远意义的理解。
2.渗透时政热点,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时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贴近学生实际。同时,时政热点本身蕴含新知识、新信息和新问题,将其引入课堂,不仅能充实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还能使课堂充满时代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几年来,笔者坚持每周上一节时政新闻评述课。首先,号召学生收集整理一周内国内外重大时事,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而生动地展示给大家。收集展示时政要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评述新闻,即要求学生针对所了解的内容即兴发表自己对某人某事或社会现象的认识,或联系教材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联系能力,从而为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有效学习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全体学生充分合作,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从而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如学习《“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四组以便组织教学活动。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做好预习工作,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几个针对性较强的问题:①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对于台湾问题,海峡两岸一级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分别持怎样的态度?③怎样正确解决台湾问题?你有什么好方案?④青少年能为祖国统一做哪些实事?这些问题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以及同学们的历史责任等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在提出问题后,我要求每个小组围绕其中一个专题,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并精心筛选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完满解决了课前列出的四大问题。同学们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感受了探究式教学的乐趣。
三、教学情境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作、在创造。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告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和探究。情境的创设是否巧妙得当,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心灵,直接关系到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
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聊聊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幸福感受”的活动。课前我要求让学生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进行交流,或者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些情况。课堂上,我首先用投影仪展示了一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图片,使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然后和他们一起在这种情境中开展活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同学从“吃”的角度来谈:爷爷奶奶常常因为吃不饱饭而饿得两眼昏花、面黄肌瘦,丝毫没有幸福可言;爸爸妈妈能吃到白面馒头,如果过年时闻到肉味,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到了现在,我们的餐桌日益丰富,不求吃饱但求吃好、吃得健康。有的同学从“用”的角度来谈:30年来,电视、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一些同学从“穿”、“住”等角度来谈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学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深华。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不仅使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式教学中来,培养了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知识、能力、觉悟的综合提高。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不但对几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效果,而且对教师的教与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为强烈,仅凭教科书上的那些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同时向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方法和思路,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