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2010-12-29 00:00:00柴来巧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3期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课堂效率
  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了使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少年当自强”知识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电影《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资料,给学生情感上、视觉上以强大的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愤慨,引导学生思索: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为所欲为?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快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快下课时,大屏幕上冉冉升起了国旗,雄壮的国歌声同时响起 ,全体同学自觉起立,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这节课不仅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提供的一些相关网站或教师提前搜集到的信息中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在学习“珍爱生命”知识时,笔者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心灵港湾”、“心理在线”、“生物天地”等,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带着自己选择的问题,到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去搜集所需要的资料。有的小组搜集自然界瞬间摧毁人类生命的资料,得出生命极其脆弱的结论;有的小组搜集生命成长历程的资料,懂得了生命成长的奇妙与父母抚养的艰辛;有的小组搜集生活中一些先进人物的典型资料,明白了生命的伟大与坚强;有的小组搜集一些放弃生命的资料,从中感悟到了这种行为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的痛苦与悲哀等。整个学习过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深深地受到震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又如在学习“战胜挫折”知识时,笔者提前把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放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归纳、合作探究,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会产生挫折、中学生该怎样面对挫折等问题,在问题提出后,笔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通过分层次的自主、探究学习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三、设计游戏,拓展思维空间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爱动等特点,为此教师可设计各种各样的小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笔者利用Flash、Authorware等制作出小游戏,采用闯关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笔者制作了一个游戏“我怎么办”,游戏内容是“面对违法现象,你会怎样选择”。 同学们跃跃欲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为导行”,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对待社会、家庭、同学、亲友,理智地面对挫折、失败和痛苦,科学地认识自然、生命和环境,学会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得与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交叉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地、活泼地选择、吸收新知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