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一点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的更深刻:“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简言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还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的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比如:讲述红军长征时,吟诵《七律·长征》;讲述文艺复兴时,鉴赏《蒙娜丽莎》;讲述巴黎公社时,播放《国际歌》;讲述鸦片战争时,放映《林则徐》……类似的众多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其次,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有趣、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教育形式多样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加强学法指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合适的学习方法,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初中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悲壮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都会起重要作用。
三、锻炼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既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又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内部的障碍和外部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能锻炼学生学习意志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不惧怕宗教派的迫害,到司马迁虽受腐刑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不畏困苦争取成功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激发学生愉悦的高尚的情感
愉悦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而愉悦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我们的教育应成为学生成功的助推器,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舞台;作为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和悦纳学生;教师的评价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上的前进、品德上的进步。惟如此,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学生乐学、亲学、要学、善学的教育环境,从而长久地激发学生愉悦的高尚的情感。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持续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教学还必须依赖于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昂扬的激情、克服学习障碍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初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智力因素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双管齐下,把学生培养成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让我们的教育能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