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中的知识更新

2010-12-29 00:00:00李东东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3期


  谈到知识更新,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实验方法的不断完善,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更新是必要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则没有更新的必要,而历史学科知识更没有更新的必要。历史学科是记载、研究过去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学科,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知识如何更新,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会变的,历史学科怎么会有知识更新的问题呢?”其实这种看法是源于对历史学科的一种误解和偏见。历史学科确实是一门以过去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过去发生的事情确实不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学科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简单的记载,更不意味着历史学科不需要知识更新。
  历史学科知识需要更新的原因之一是历史学在变化发展着。一些人之所以认为历史学科不需要知识更新实际上是混淆了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历史就是过去时间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历史,我们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而历史学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记载与研究。历史研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接近历史的本真。然而,由于历史研究的领域过于深广,再加上历史研究者的精力、水平有限,不是所有历史事实都能进入历史研究者的视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时代需要,选择与当前社会生活相接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而不同时代的历史研究者对同一时期的历史往往有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即便是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代的历史研究者甚至同一时代的历史研究者也有着不同的研究层面与研究角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研究,结论自然各不相同。如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革命的研究,20世纪50—70年代,历史研究者往往从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对农民运动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而对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则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思想解放的影响和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传入,历史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学等角度研究农民运动,自然得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结论。
  历史学科知识需要更新的原因之二是历史研究往往受到现实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历史研究常常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对于刚刚发生的一些事件,尽管有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事件的当事人还健在或有着相当的影响等,这些历史研究者无论如何公正客观,也会有所顾虑。历史研究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众所周知,历史研究以文献档案的公布和考古发现为前提。在原始资料公布之前,不管历史研究者依据其他资料进行了怎样自认为客观、公正的研究,其研究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在相关的原始资料公布之后,我们必须对现有的结论进行更正和补充。如对于中山舰事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蒋介石一手策划的彻头彻尾的阴谋。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台湾方面有关蒋介石的大溪档案资料的解密,研究者惊讶地发现历史的真相竟然不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那样。(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中国社科院杨天石研究员的《“中山舰事件”之谜》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马振犊的《偶然中的必然》等)
  历史学科知识需要更新的原因之三是历史研究者史学观念不断更新,历史学术交流日益频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环境的日益宽松和海内外学术思想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海外学术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传入,历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史观逐渐为研究者重新解读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研究成果自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历史学科知识需要更新的原因之四是历史研究的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历史学科存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事,它是如何发生的,更在于通过对过去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现在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这个道理。故而人们在历史研究中往往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来选取历史研究的对象、角度。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不同,历史研究者研究的对象、角度不同,得出的历史认识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认定当时世界的主题为“战争与革命”,再加上多年来的思维定势,我们习惯于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研究对象的选取,影响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对当前世界主题的认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快发展经济的步伐、推动中国尽快实现现代化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许多历史研究者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历史学科的需求,纷纷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前后两个时期人们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可谓大相径庭,这在对洋务运动的认识、评价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历史学科知识需要更新的原因之五是历史研究的很多成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和普及。由于历史研究的很多成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和普及,加上长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对很多历史事实的认定和历史事件的认识都还停留在1980年以前的水平上。如一谈到李鸿章,很多人还是不由自主地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反动的人物之一,而对他在推动中国早期近代化中的作用,或熟视无睹,或一无所知;一提到袁世凯,很多人想到的是袁世凯卖主求荣、复辟帝制,而对他在清末新政中的作用一无所知等。
  总之,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更新一样,历史学科知识的更新也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广大历史教师应该以知识传承为己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的观念和知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