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备考的关键时刻,我们正确把握问题的含义,明确问题是什么,需要我们回答什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在高考中取胜。在多年的高考备考中,笔者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归纳了八类高考历史试题常用词语及其含义。
1.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等。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则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说明”、“指出”,实际上就是评述,即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即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2.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等。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中得出结论的意思。表明和说明的意思差不多。而表明什么、说明什么,一般是指结论是什么,另外还含有阐述、分析的意思。体现、反映、说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指某种性质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体现、反映是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表面说明、现象说明。换句话说,如果要求是体现、反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到本质,而是由本质到现象。
3.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据等。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的意思差不多。在高考历史试题中,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什么分析(说明)什么”。联系(结合)的对象,实际上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背景、依据而存在的。因而,回答此类设问的重点是分析(说明)而不是联系(结合)。在这类设问中,也可以把联系、结合换成据、依据、根据等词语,题意不会发生变化。
4.性质、实质等。
性质,是事物所具有的特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是事物、问题的本质内容。性质、实质都有本质的意思。就问题来看,实质、性质的要求差不多,完全可以替代。但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上又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如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是指其性质;从表面看俄国1861年改革是对农奴的解放,实际上是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这是指其实质。
5.结果、效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等。
这类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发展的阶段或最后状态,但在使用的范围、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区别。结果、效果在高考历史试题中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的结果(效果),也可指坏的结果(效果)。后果是贬义词,指坏的结果。成果、成绩是褒义词,指好的成果、成绩。结局是中性词,可以指好的结局,也可以指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效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态势。
6.意义、作用、影响、地位等。
这类词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用得较多。意义是指价值、作用,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由此看来,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而从适用范围上看,意义的适用范围较之作用、影响要大。教材中大凡涉及意义的叙述,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但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作用、影响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地位,是指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
7.经验、教训、认识、启示等。
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指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的认识。经验,是指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认识。教训,是指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在高考历史试题中认识类设问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出来的。这里的认识,实际上就是指评价、看法,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启示,是指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8.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等。
此类词语多用于高考历史选择题、问答题中。背景,一般是指某历史事物是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原因,一般需要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对于条件,一般需要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回答“抗战为什么能胜利”时,原因就不仅仅是指“必要性”。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两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当两者分列于设问中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过仔细推敲两者依然有细微的差异,条件的适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如在论及成败时能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历史”并无实在意义。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的意思差不多。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根本原因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直接原因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高考历史单项选择题中,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于主观原因而言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都不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就是指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的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上是指主要条件和其他一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