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2010-12-29 00:00:00陈建斌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3期


  当前,中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有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自我纠正形成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体系,有些学生则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较大,自我纠正意识淡薄,价值观明显偏离正确的轨道。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价值观偏离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价值观的形成
  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学生价值观的关系。从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目标进行反省的知识教育,它不是单纯的“价值教学手段”,而是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观的教育培训过程。通过组织一些列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让抽象的价值观概念内化为指导学生生活中言谈举止、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具备自我纠正的能力,促使其系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2.当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很多人都说当前的初中生是炫富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因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大部分家庭又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对孩子的爱,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价值需求不加考虑地予以满足,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导致孩子的价值观出现扭曲。考虑到当前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缺位的实际状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只能依靠当前的教育手段。因此,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取向,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利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激发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
  行为动机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推动力,是学生产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心理欲望。只有学生存在这种行为动机,教师的教育引导行为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这些方式:从具体的社会案例入手,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条件,引导学生加深对价值取向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反映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哪些行为会被人们所唾弃,从而使学生产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愿望。
  2.对学生提出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要求。
  在激发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动机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符合正确价值观形成需要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价值观才是符合自己需要的、符合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价值观行为要求时应注意:要站在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和提出行为要求,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从生活细节处着手,通过中学生行为守则等把对学生的每一具体行为要求落到实处;在提出要求时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以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提出要求时要适度、适时、适量,一切从实际出发,程度不能过高,范围不宜过宽,数量不宜过多,不能操之过急。
  3.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引导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发展自己。因此,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在提出具体的价值行为要求时,要明确价值行为所涉及的形式、方法、技巧和程序等,使学生不仅知道价值取向的行为要求,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采取正确的社会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作用、实践作用,让学生独立思维、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逐步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去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
  4.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
  生活中的案例传播快,并且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最直观的教育方式,这一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考虑以下来源:①教材。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凝聚了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对学生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②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更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认知,产生极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