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建:一生奉献给三尺讲台

2010-12-29 00:00:00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0年3期


  身材矫健,声音洪亮,神采飞扬,如果不是看过李一建老师的相关材料,一点也想不到她已年逾五十了。
  “2007年我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退休了,不过,退而不休,现在正在忙着‘李一建工作室’的事情。学校领导挺重视,我也希望能再继续做点事情。”李一建说,爽朗的笑溢满了整个书房。阳光自窗台倾泻而下,洒在李一建微笑的脸庞上,她坐在电脑前忙着看自己做的教学课件,没有一点退休后常有的慵懒闲散。
  “我喜欢琢磨,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做自己能把握的事情,”李一建快人快语,爽朗明快跃然而出。
  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性格,她会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台上翩然而走,飞往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这棵梧桐树上,并在这里寻找到人生的事业支点,在电大系统取得了斐然成就。
  四十岁开始转换专业,四十五岁学习电脑,五十岁学习开车,李一二建的人生中,年龄的羁绊几乎不存在,她只是按照自己所想所需去生活,她直习惯于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唯一不变的是,她将一生献给了教师这一个行业,一生奉献给了三尺讲台。
  
  从宏观经济学转向会计学
  
  多年前,梁晓声的《年轮》在全国热播,电视剧讲述的是一群上山下乡到东北的一群青年男女的瘟青春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如今大概也有李一建般的年龄了吧。因为,李一建,也曾是这些千千万万上山下乡中的一员,1969年十六岁的李一建坐着绿皮火车从北京驶向黑龙江,在寂寞的大山中呆了六年。六年后,她作为工农兵学员回到了北京,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六年的青春岁月,当时是苦涩,现在回望,是财富。
  “有了那六年的生活磨练,生活中还有什么苦是抗不过去的呢?”李一建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因为学业优异,留校任教,主教政治经济学,一教便是十年。慢慢地,她感觉到这一专业的不确定性,教授宏观政治经济学所受的环境限制太多,很不符合李一建崇尚自由的性格,她想换一个专业,她想在一个不受大环境影响,能够潜心做学问的专业内深造,于是,三十六岁的李一建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选择,去南开大学攻读会计学硕士。
  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学转向微观的会计学,之后,又在职业生涯中做了一次重大调整,从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台转到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讲台。
  “很多人问我,对职业的转换,专业的转变后悔吗?”李一建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觉得在北京电视大学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在北京电大,我的教学能够得以展开,我能安心做我的学术研究,能通过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我的学生,我没有一点遗憾。”
  
  立足电大,潜心教学
  
  自1994年李一建到北京电大,屈指算来,她已经在电大系统工作了十六年。在北京电大,她教授的专业是会计学。她先后担任《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政策判断与选择 》等课程责任教师,以及《会计政策职业判断与选择》电视课主讲教师。
  李一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她在互联网教学中屡屡创新,她最先在教学中运用双向视频,而其中的电脑辅助设施,以及软件的运用,全都是她自己在课余时间琢磨的。
  “我喜欢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李一建说,“在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时,自己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能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到新技术带来的便捷。”
  多年来,她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网上教学资源,2006年由她主持制作的《中级财务会计》网络课获得中央电大紫金杯网络课二等奖。在教学资源的制作方面,她努力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精心设计,提出“绿色资源”的理念,在相同信息量的条件下,最少豹占用网络带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下,都能顺畅的下载,收听,收看网络课程。
  在李一建负责的会计课程中,她积极采用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努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2005年6月,北京电大举行了“会计本科模拟实验大赛选拔赛”,选拔出海淀电大3名优秀学生代表北京电大参加了“福思特杯”全国电大模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决赛,并获得大赛的优胜奖和组织奖,而李一建正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和选拔竞赛的主要组织者。
  2006年,她收获了四个重要奖项:北京市市级优秀教师,中央电大ODE杯教学金奖,北京电大吴晗奖教金获得者,中央电大紫金杯网络课二等奖,此外,北京市总工会的爱国立功竞赛标兵,北京电大师德标兵,北京电大校级评估优秀个人等等奖项也收入囊中,多年的付出有了丰硕的回报。
  
  在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
  
  而对于李一建而言,做电大教师的最好回报则是学生的优异成绩。多年来,李一建在北京电大教学中,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电大学子。
  正如电大的一位老师评价的那样:“她的付出,她的奉献来自于她对电大远程教育事业以及电大学生的质朴的热爱,十几年如一日,痴心不改。……”
  李一建的教学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除了其业务精湛,教学方法通俗易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将励志教育融入教学中,却又不说教,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例激励人。
  李一建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备课,通常一节课的内容要查找资料,搜索素材,准备好几天,为得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最多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只是最初,她会遇到不明白她苦心的挑衅的学生。李一建清楚地记得,在电大教学的第一年,她到北京石景山电大分校去上课,她辛辛苦苦准备了教材,正讲的带劲儿,忽然一个中年模样的学生站起来懒洋洋地问:“老师,你教的这个有用吗?考试会考吗?”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李一建有一瞬气结,但是事后就会分析,学生学习的角度不一样,有的是奔着多学点知识,有的是奔着学历来的,做老师的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于是,下一次备课,她先就考试大纲上的细枝末节讲清楚,然后再补充上相关知识点。
  李一建曾经带过一个班,班里的学生大都是年龄偏大的在职人员,多数人是是环境所迫进入电大学习,对于学知识有畏难情绪,李一建看到这种情况,挺着急,她认为首先要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在上课时,就以自己为例,说自己年近四十转换专业的经历,并告诉班里的同学,学习让人感觉到年轻,应当珍惜这个二次学习的机会。她的一番谆谆教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又重燃学习的热情。
  每年的教师节,春节,李一建都会收到学生们发来的各种祝福信息,还有人邀请她参加自己孩子的满月喜宴,婚礼等等。李一建从来没有当过班主任,却和学生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这是因为,她对学生的真心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李一建曾经带过一个班的课,这个班的学生很团结,非常有凝聚力,班长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那一年,他们班毕业,有七个人的论文需要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班长并不在这七个人之列,但他热情地和李一建沟通,希望李老师能抽出半天时间辅导一下这七个学生,李一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那个周末,李一建上午去顺义电大上完课,下课后,马不停蹄地与学生们约好在东直门地铁汇合,一行九人找了一个餐厅,从下午一直到晚上,李一建挨个给学生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及答辩中需要注意和补充的资料,最后,这七个学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全部通过了。
  “我一直觉得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缘分,所以我很珍惜,当我的课程能给这些学生给予实质的指导后,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李一建说。
  现在,李一建正在忙碌着“李一建工作室”的诸多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对电大系统会计专业的年轻教师给予教学指导,进行传,帮,带工作,她退而不休,在电大工作岗位开心地忙碌着。在工作之余,她在网上搜索旅游信息,邀请老伴,朋友一起出国自助旅游,她不大愿意跟着旅游团走,相信自己安排的旅游路线最好,在这一点上,她仍然秉承着惯有的坚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她将自己在各地的旅游录像,照片用“绘声绘影”软件编辑,制作出了优美的视频光盘,她的计划是:利用工作之余,在65岁以前游玩世界,65岁以后在国内旅游。这一刻,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