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种职业容易让人放大职业痛苦。许多教师在工作五六年之后,工作的激情就开始消退,人生的信仰就开始动摇,时常怀疑曾坚如磐石的教育理想。毕竟,每个孩子都会在不可预料的时境中出现问题,也会在千方百计的预防中重复错误,所以才是真正的孩子。面对一个个堪称孤本的学生个体,我们要按照教学计划行事,绝非易事,十有八九者会不如意。比如,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拖拉作业的“坚定者”,几个在上课时自行其是的“捣乱者”,几个拒绝合作的“叛乱者”。数年的“持久战”,拥塞的日子,非常容易耗损教师原本充沛的教育激情。渐渐地,不少教师患上了一种教育偏执症,变得对孩子时时事事都很苛刻与严峻:爱心冷却了,耐心丢失了,信心泄气了,离“教育爱”的境界越来越遥远。
非人磨墨墨磨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薄情”是职业塑造所完成的。中国的班级学生数一般比较多,把一个教师饱和的热情平均分成50等份、60等份,每个学生只能分得可怜的1/50、1/60。公正地说,中国教师的情感浓度“稀薄”,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教师个人的道德操守无关。但是,教育首先是情感的教育,以健康、温暖的情感为内核的教育才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职业,不是有了一定的通识知识、掌握了一些教学法就能从事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童缘”——天生和孩子有缘,乐于接近孩子,一见孩子就笑;永远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有童心,有童趣,乐儿童之所乐,趣儿童之所趣,想儿童之所想,用儿童的方式去教育儿童,去和儿童沟通。在这个方面,爱因斯坦倒是我们的一个样本。从最近美国出版的《爱因斯坦与孩子们的通信》《爱因斯坦的剪贴本》这两本新书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的童心和童趣。先看第一个片段:
一位名叫第凡尼的小孩在1946年7月10日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先生:我们老师说你在美国,她说你还没有死,我听了非常激动。……我和好友派托经常讨论天文学。派托有一架望远镜,我们在学校里利用它夜观天象……我们曾经被抓到过几次,所以这是很困难的。”一个半月后爱因斯坦回信:“亲爱的第凡尼……很抱歉地告诉你:我仍然活着。……我希望今后你和你朋友的天文研究不再被学校当局的耳目所发现。”
爱因斯坦说“很抱歉地告诉你:我仍然活着”,是对第凡尼“我们老师说你在美国,她说你还没有死,我听了非常激动”的相似匹配性回应。他似乎在努力选择和第凡尼的腔调属于同一频道的言说方式。他的话语可以说是标准的玩笑式儿童腔,显得非常顽皮,富有幽默感,却又那么自然。相信第凡尼看到这一句时,一定会哑然失笑的,在心中默默地将爱因斯坦引为童年知己。爱因斯坦的第二句话也很有情趣。他将学校的那些监视者称为“耳目”,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他用情绪化的语词,表明了自己的儿童立场。显然是坚定地和第凡尼站在了天文学研究的统一战壕内,恨第凡尼之所恨,急第凡尼之所急,盼第凡尼之所盼。而“希望……不再被……发现”的说法,采用了儿童通用的保密语式,其言外之意就是支持第凡尼的研究,默默地祝他好运。正因为爱因斯坦是儿童真正的理解者和积极的支持者,所以才能实现畅通无阻的心灵沟通。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再看第二个片段:
一位名叫凯洛的小孩在1952年11月12日的信中写道:“我是西景学校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科学课中讨论动物和植物。如果你能回信解释为什么人属于动物,我会非常感激的。”两个多月后爱因斯坦回信:“亲爱的小朋友:我们不应该问:什么是动物?而应该问:什么东西我们称之为动物?我们称之为动物的东西具有某种特征:它吸取营养,它出生于与之相似的双亲,它会生长,它能自行移动,时候到了它会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昆虫、小鸡、狗、猴子为动物。人类如何呢?你们不妨按上述方法自己思考,并自行确定将我们自己归为动物是否是自然的。 ”
爱因斯坦是这个世界上特别有耐心的人之一,当面对儿童的时候,这种耐心首先表现在仔细推敲凯洛天真的提问上。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将凯洛成人化的定义提问改编成儿童化的列举提问。其次表现在用“充足列举”的方式叙述被称为动物的东西的特征上。他精心选择那些直观、外显、容易感受到的特征,同时采用具体举例的方法推出绝大多数孩子熟悉、感兴趣的“动物明星”,来帮助凯洛建立关于动物的儿童概念。爱因斯坦在回答这一常识性的问题时,竟然极为“卖力”,完全称得上是不厌其烦。再者,爱因斯坦的耐心表现在不对“人是否属于动物”的问题直接作出“权威的评判”,绝不为了省事而让凯洛“直抵答案”,而是真诚又细腻地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思考方法,让凯洛自行作出判断。爱因斯坦这种由高转低的视野转换,表明爱因斯坦非常谦虚地把自己定位为凯洛的“心理同龄人”。他秉持的是十足的儿童立场,真正做到了蹲下身来顺应儿童接受世界、探究世界的方式。
从上述两则回信中,可见爱因斯坦颇有“童缘”,历时性地饱有“交际热情”。这是他能赢得儿童信任、实现成人与儿童良好的“儿童化沟通”的奥秘所在。我们要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就必须拥有“爱因斯坦基因”。像爱因斯坦那样坚持真实的儿童立场,用纯真的儿童视野来审视世界,用幽默化、保密式的语言和儿童展开心灵的沟通;像爱因斯坦那样蓄积最大化的耐心,贴心地为儿童着想,尽心地为儿童导引,为儿童真切地认识真实的世界而“卖力”地提供最适切的详尽参考。我们应该经常热炒爱因斯坦的“儿童轶事”,例如他长期教邻居的一位小女孩算术,报酬只是“分享”她的糖果。从这些“糖果轶事”中捕捉“爱因斯坦基因”,努力向爱因斯坦学习,心甘情愿地把自己“降格”为孩子,并不断纯化自己的童心;发自内心地爱孩子,乐于和孩子展开“无功利交往”,并且积极寻找儿童能接受的、有趣的方式,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人生乐趣。如此,我们才能不断修复教育热情的泄漏口,及时地补给童心的能量,真正成为儿童的知己,成为优秀的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