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君子出少年

2010-12-29 00:00:00
中国教师 2010年19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如何建设我国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神圣的历史使命。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也令人担忧,深化德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在党和国家教育工作布局中,德育工作一直被作为重要内容,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不少经验。其中,坐落于孔子家乡曲阜的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做少年君子活动”的探索可谓独树一帜。为此,《中国教师》杂志采访了附小校长李成泉。
  
  一、百年校史浓缩深厚文化底蕴
  朱蒙: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坐落于著名的“东方圣城”曲阜,是当地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名校。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传统必然会造就自己的传统和精神。那么,经过一百多年文化积淀的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在哪里?
  李成泉:我们学校原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09年更名为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学校创建于1908年,2008年举行了隆重的百年校庆活动。在整理校史的过程中,我每每为学校巅沛流离的辛酸往事而感慨,常常因先贤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感动,百年的历程的确积淀了丰厚的精神文化。学校从最初的“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到后来的“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过不凡的业绩。学校建校之初位于原明清平仓旧址,原名为“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至“九一八”事变前,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共11个教学班,学生500余人。早期的附小,一批文学、教育界的风流人物聚集于此: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汉园三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先生、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的王祝晨先生……正是这些名师硕彦将附小带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梦一般的传奇时代。当时,到校参观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附小也曾被时任江苏教育会会长的黄炎培先生誉为“全国小学之冠”。
  在这承前启后的100年里,学校经过了四次停办、三易校名的艰难历程。在艰难的岁月里,曲师附小的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百年来,一步步走来的人们,历经磨砺,在曲阜儒家地域文化的感染下,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是我们附小百年文化的浓缩,也是支撑我们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朱蒙:您仿佛是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让我们从中明晰了学校昔日的风采和伤痛。在历史的演变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逐渐成为了流淌在附小人生命中生生不息的文化!今天,作为新时期济宁学院附小的引领者,您将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学校的这段历史?
  李成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昨天已成为过去,历史的回声却还在耳边激荡。今天,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经步入了新时期,但是,我们学校的发展绝不能隔断历史的文脉。历史割断了,学校的文化就消失了。
  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我们更要开拓创新。因为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带着时代烙印的开拓进取。新时期,我们在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同时,更赋予了她新的时代内涵。2006年,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后,我们从“弘扬儒家文化,‘承先哲之教诲,赋创新之精神’”出发,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移植到我们学校,成为了我们的校魂。“仁爱”精神既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符合我们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校情的学校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学校提出特色发展的构想,努力建设一所“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相结合”的品牌学校。为此,学校相继提出了“三大特色构想”:一是在德育上提出了“少年君子行动”的育人特色,二是在教学上提出了“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特色,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儒雅校园建设”的特色。三项特色构想互为依托,共同构筑“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相结合”的品牌大厦。学校的这项改革是我们的初步思考,也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二、“仁爱”精神内化校园文化
  朱蒙:作为多年从事学校教育的研究者,我们比较关注你们学校提出的校魂——仁爱。你们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考?
  李成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伦理的根本价值标准,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是社会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儒家的“仁爱”思想养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精神。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使命。我们学校以“仁爱”为校魂,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其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体(主流)是儒家文化。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不要仅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更要深刻领会文化的精神实质。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最核心的就是“仁”,《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达一百多次。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把握了这点,也就把握了儒家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以,我们将“仁爱”作为我们的校魂。
  其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孔子之仁,无论是从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