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领起环节,导语则是教师进行新课教学的“突破口”。教师通常在设计导语时煞费苦心,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而在课堂收束的环节上却往往草率收场,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常有虎头蛇尾之憾。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有云:“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1]课堂中的导入与收束也如文章中的起句与结句,好的导语必须有好的结束语与之呼应,达到“首尾圆合”的境界。笔者就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教学实录为案例,探究语文课堂中教师结束语的运用方略。
一、联系现实,升华主题
1997年10月李镇西老师参加四川省的公开课比赛时讲授《孔乙己》,他以这样几句话结束了这堂课:“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李老师之所以能够在这次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除了他能够迅速找到教学最佳切入点、灵活地应对学生的提问、积极地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外,上面这一段联系现实、富有激情的结束语也功不可没。李老师最崇拜的两位教育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另一位为陶行知)曾经指出:“作为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2]课堂结束语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认识自我、与时俱进。这样就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升华了课文学习的思想意义,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诵读文章,点燃激情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描写战地风光的一首词。古来文人多悲秋,这首词却抒发了作者乐观豪迈之情。这种情感须建立在一定的人生阅历之上,高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所以在课堂结束之时,李老师大声朗诵了此词,将诗人的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另外,李老师在讲授《再别康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课例的结束时也选择了诵读诗歌或名人名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教师往往注重读、写的培养,却忽略了听、说,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关系。选择诵读文章作为结束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进一步体味作者的感情,将课堂气氛推向新的高潮,而且能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诵读水平和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引向课外,开阔眼界
李老师的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结束语:“《沙扬娜拉》是徐志摩陪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写的。作者就写了一个画面,但这个画面令人难忘,真是‘不胜凉风的娇羞’,很美的。类似的新诗还有很多,不光是徐志摩,还有其他诗人的诗,同学们课后不妨去找来读读。”“我们读《边城》,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读沈从文。”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乐于读书的习惯,将语文课由课内拓展到了课外、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
四、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李老师在教《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共用了四个课时,在第二课时收束的时候,他提出这样的疑问:“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重新开始阅读课文,然后前后左右讨论起来,有人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也有人认为她是自然死亡的。李老师将意见不同的同学分成两派,进行辩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被推向高潮。李老师在课上并没有表明对祥林嫂之死的看法,而是表示:“她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但“比弄清她究竟具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谁是元凶?我们下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针对不能一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抓住本节课与下节课内容的有机联系,于紧要处留下悬念。这种做法首先可以引出问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可以制造气氛,由教师讲授转化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再次可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并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4]李镇西老师无疑做到了使课堂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再创新高
在《师说》一课即将结束之时,李老师对大家说:“今天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就是文言知识总结。同学们就把这个任务作为课外作业完成吧!具体要求是,你们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言虚词三个方面做个总结。第一,你觉得在这篇课文中哪些是一词多义的,请排列一下。第二,古今异义,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现在还在用,但现在的意义和过去不一样了。第三,文言虚词重点总结‘之’‘而’‘也’‘则’‘于’‘乎’的用法,大家总结一下。我明天检查。另外,这篇文章是要求背诵的,当然就只有你们自己背诵了。明天上新课文前,我们再花一点儿时间检查并订正同学做的文言知识总结。”
下课之前教师通常都会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外作业数量大,内容单调,实践性不强,套路一成不变,未免有死板教条之嫌。李老师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能够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转化成课外作业,避免了“拖堂”的不良局面;其次是作业设计得极为科学,紧扣课本,实用性强。以布置作业为课堂的结语,可以使学生在课后有效地复习所学知识,并与下次课的导语衔接起来。
李镇西老师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二十余年,出版著作十余本,在当今语文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钱梦龙曾说,李老师的课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潇洒”[5]。笔者认为,李镇西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使学生受益,除了有匠心别具的导入、细致入微的讲解、平等轻松的互动、信手拈来的课外知识之外,其高超自然的课堂收束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6]李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来自于他多年执教的经验,也来自于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钻研,这是值得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
本文中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录全部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
参考文献:
[1]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