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美德

2010-12-29 00:00:00
中国教师 2010年19期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始终围绕较单一的主流文化来组织,传授着单一的价值观。然而,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社会。此种背景下,中国德育何去何从?道德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面对这个问题,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主张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回归美德,传授核心道德价值以应对道德相对主义带来的道德教育失效及社会道德滑坡等问题。
  一、教之以德:德育的时代诉求
  面对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道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呢?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当代道德教育界有两种不同的应对取向:相对主义与普世主义。
  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客观的道德真理,一切道德观念都是相对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导的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就是相对主义取向的典型代表。价值澄清理论主张,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自我价值选择,“教师根本不用去尝试教授价值观,教师的工作只是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价值观”。[1]价值澄清理论假定,青少年已经具备与成人相同的价值观念,只是这些观念混淆不清,教师要做的只是帮助学生自我澄清。但问题在于,倘若没有客观标准,如何“澄清”?对青少年来说,自我价值选择意味着“自由的选择”“没有标准的选择”,而没有标准的选择必然导致“随心所欲的选择”或“无从选择的焦虑”。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虽试图摆脱相对主义的阴影,以“道德两难讨论”等方法来促进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他的重点仍在“过程”上,关注道德教育应该如何教,但具体教什么却悬而不议。最终,两难的道德问题讨论反而造成更多的争论与选择困境。
  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的价值澄清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但未能改变20世纪美国社会及青少年道德滑坡问题,反而使问题愈演愈烈。到80年代有人评论道:“现在的状况也许已经超过了美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贪婪和欺骗被人们认为是极其平常的事。”[2]此种情况下,以普世主义为取向的品德教育理论再一次发挥了它的魅力,形成了美国道德教育的第三浪潮。[3]里克纳就是该浪潮的主要推动者。他认为,在这个一切价值都受到质疑的多元时代,唯有美德,这种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可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如若不然,道德教育就会或陷入“不知教何”的无为困境,或陷入教“某人或某些人的价值”的独断绝境。
  二、美德的普世性:尊重与责任
  1.普世道德价值的存在
  科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