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王炳照老师是在近30年前,那时我在读大学,读了他写的论文。1994年,王老师与阎国华老师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出版,我撰写了其中一节。煌煌八卷书,一节实在微不足道,却也收到了八卷样书和王老师的亲笔信,信中他真诚地致谢并细致地说明稿费计算标准。当时很感动:一个青年作者,承担的任务又如此之少,受到的尊重却是丝毫不少的。
与王老师熟悉起来是在1996年以后。1996年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在广西师大举办的年会上换届,王老师成为理事会的主要领导之一,我在他的领导下参与了理事会秘书处工作,交往就多了起来。作为晚辈,感受到他对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一腔热忱。
当时,教育史专业委员会有近十年未开展活动,全国教育史学界同行对新一届理事会恢复开展学术活动寄予厚望,但受条件限制,各高校对承办学术会议都不踊跃。焦虑之中我向王老师求教。他宽慰道:“不着急,我来找找这些学校的领导。我现在还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会照顾我的面子。”他也确实说到做到。于是,在此后的几年里,他常会来电告诉我说,已经联系好了,让我去找某某学校某某单位领导具体磋商。就这样,1997年在江西师大,1998年在山东师大和曲阜师大,1999年在沈阳师大,2000年在华南师大……,学会活动正常了,为全国同行提供了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而王老师也是每会必到,一是为了办好会议,再是因受人之助,需要向东道主致谢还礼。我常开玩笑说:“王老师,您可是被‘套’住了!”他也总是“嗬嗬”一笑,显得很满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王老师,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的恢复和开展一定不会那样顺利。也正是在王老师和其他学会领导不计个人得失的表率作用下,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大家都主动来关心学会工作,之后,学会开展学术活动就不再是难事。
从1996年起,王老师担任了两届的副理事长职务,之后又担任学会顾问。学会是群众性学术组织,要将大家吸引来参与学会工作和学术活动,做好会员之间的团结工作就十分重要。在这方面,王老师言传身教,令我获益良多。
在教育史学界,王老师已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了,然而,他对更年长的前辈学者依旧抱着恭敬之心。每次筹备会议时,他总会提醒我们设法将某某老先生请来开会,老先生退休了,如果经费上有困难,设法由会议帮助解决。我领会他的良苦用心:一是表示不忘记前辈的开拓、耕耘之功;再是形成一种薪火相传的传统,让后辈受到教育。于是,福建师大李明德、浙江大学金锵、北京师大吴式颖等先生参加过历次会议,还都作了大会发言。每一次会议期间,王老师也都会抽空拜访会议承办学校的一些前辈学者。如2000年在华南师大开会间隙,王老师与大家一起先后拜访了杨荣春、周德昌先生。探望前辈学者几乎成了年会的一个专门节目。2004年福建师大承办的年会,原来计划是在福州开幕,在武夷山闭幕,后因举办不便,改为直接在武夷山开会,因此未得机会拜访高时良先生。为此,王老师还说道了几次,感到遗憾。
对同辈学者,王老师也是充满了尊重和感情的。2000年年会之前,出于对王老师的尊重,华东师大孙培青老师提出不再担任理事长,推荐王老师出任新一届理事长,但王老师坚决推辞,同时坚持挽留孙老师再主持一届理事会工作。他说,学会工作刚有了起色,需要孙老师再带着大家“跑一程”,自己将继续做好辅助工作。他还“威胁”说,如果孙老师不做理事长,他也不再做副理事长。就这样,王老师在学会工作中甘于、乐于做好辅助,他与孙老师之间互敬、互让,留下了一段佳话。华东师大李国钧老师与王老师是多年的老朋友,李老师的过世显然令王老师十分伤感。有几次我们无意中谈起李老师,说着说着,王老师不禁哽咽起来。我还听他说起: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发展得比较顺利,过得还比较好,而有些同学和同辈学者却并不是都有同样的幸运,有的晚年还过得比较辛苦,想到此,心中不免难过。说着,就黯然神伤起来。我当时的感受是:如此乐观、坚强的一个人竟也是如此情义绵长的。
2004年王老师卸任理事会领导,但他仍旧关心学会工作,是实实在在的“顾问”。他曾经提醒说: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在与同行交往中依自己的旨趣、脾气走得近些或远些,但作为学会负责人,却要做到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尤其是不能卷入理事单位的人事关系中。记得2000年学会换届工作中,他与孙老师数次对我强调:理事会换届,理事候选人是由所在单位推荐产生的,必要时可以通过单位做工作,而不能由我们直接找理事候选人;确定和落实理事单位,要经过充分的调查,兼顾某一单位的学科力量和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水平与影响。这一告诫成为我们学会组织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
2009年夏天得知王老师患了重病,凭着对他健硕体格和乐观性格的了解,总觉得他会战胜病患,转危为安。秋天我去北京开会,还去解放军二炮总医院看望他。病床上的王老师笑容依旧,只是消瘦了。像以往多少次相遇时那样,他伸出宽厚的右手握住我的手,很使劲,还笑着说:“还有劲吧?”我感觉到他是在使劲地说的。
在我们的学会里,每当开年会,大家都愿意往王老师身边凑,他的身边也常常是围满了年轻人、笑声喧天的。不知以后没有王老师的会又将会是怎样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