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价值教育有很多载体和形式,文本是最大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形式。学生每天都在上课,都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和价值认识。教师不能只重视文本的知识教育功能,而忽略或有意忽略文本的价值教育功能,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并不能为学生挣来分数。
教师的教学设计里通常有一个“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而情感目标常常只是一个华丽的摆设,教育的功利性往往虚空了情感教育。
令教师头疼的一个现象是,不少同学学习被动,甚至厌学,对学过的东西教师要反复督促检查,教师教得很累,可学生学得并不理想。教师们不解,已经全力以赴抓学习了,可学生为什么学习效率还这么低?为什么不愿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看似是一个学习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生观的问题。
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不认真对待学习,表明他们缺少向上的追求,没有崇高的目标和理想,缺乏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正确认识。价值引领成长,态度决定人生,这看似“虚”的价值教育,却最终影响决定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下有不少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难为他人着想;还有些同学在物质上攀比,比吃比穿比用具;还有的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中不能自拔。种种现象的根源,都是学生的价值品质不同程度上出了问题,价值教育务必要彰显。
一、唤醒价值生命
教师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影响学生的“一本大书”。教师不准学生看有害的书,所以务必要写好自己“这本书”。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提升自己的人格精神,以健康丰盈的生命力量,唤醒学生的成长追求。
唤醒价值生命,一是指唤醒文本价值生命,让文本的价值鲜活起来,呈现生命特色。文本中的价值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之前它都是属于文本的,是静态的呈现,只有它的内在精神让读者的心灵产生了感动,价值才会显现出力量。不同的人读书,感受到的精神冲击是不同的,这取决于读者的感受能力。而学生作为心智尚未健全的受教育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的感受能力是不成熟的,这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呼唤,唤醒文本价值,唤醒学生心底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更强的价值震撼。
价值唤醒之所以必要,还在于今天的读者与文本的价值是存在时空距离的。无论是传统的价值,还是现今的价值,首先是“他人的”,将“他人的”变为“自己的”,这个过程也需要提醒。比如屈原、杜甫的忧国情怀,学生会认为这种感情是他们的,我只是个学习者,是来认知的;学生欣赏苏东坡在逆境中的情怀,但也认为这是苏东坡的,我是来欣赏的。这种距离感,让学生成了价值的旁观者,忽略NBL1oebu/ur5QgqhyROEPw==了主动摄取他人的精神养分来进行自我人格的雕塑。学生学习了许多爱国诗文,爱国情怀却没有养成;“处涸辙以犹欢”的事例听了很多,一次考试失利,就能让他们灰心丧气。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能消除这种距离,通过自我生命、文本生命对学生进行润物似的呼唤。以真情唤真情,以感动带感动,像梁任公讲演那样,讲者动容,听者动容。然后让学生沿着这种情绪,进入文本,对话作者,接受文本生命情怀的关照,同时投之以自己生命情怀的关照。
唤醒价值生命,还要唤醒学生的价值追求,让价值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文本中的价值生命需要呼唤,学生的价值追求也需要激发。教师走进教室,要如同春风吹进教室,激励学生的生命激情和价值需求。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之所以要接受某种价值,是因为生活需要、心灵需要。像诚信、宽容、爱心、理解、尊重、公平、洁净、责任、与人为善、沟通合作,等等,这些都是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具有这些社会共认的价值,人就很难立足社会,更谈不上自我发展。而乐观、幸福、尊严、理想等价值,更是人心灵的需要,是人之为人的需要。一个人没有尊严感,缺乏理想的精神,他就容易受世俗的价值所驱动,是很难摆脱狭隘与俗气的,而没有崇高感、高尚感,就很难去大写“人”字。让学生明确快乐是人性发展的一个正常状态,不快乐才是不正常的状态。总之,要唤起学生对价值的渴望,才能最终养成这些价值品质。
教师要对所倡导的价值内涵进行人文化阐释,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你所倡导价值的正确性、崇高性和温暖感。这些价值不是一个个苍白单调的名词,不是一个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一个个让人感动或警醒的故事。比如节俭,这是一个传统的价值,单纯这一个词语是不能引起人心理感应的,甚至还会引发“我们还有节俭的必要吗”这样的疑问。把这一价值跟“成由节俭败由奢”这样的古训联系在一起,也难以唤起今人的价值共鸣,因为今非昔比。只有以当下的必要性来阐释,以具体的事实来提醒,节俭的价值才能得到当下人的认同。比如把节俭与能源联系在一起,把不节俭与污染联系在一起,再配以大量的数据和事例,让学生明白只要存在消费,就是在消耗能源,就会产生污染,我们不能杜绝消耗和污染,但可以减少。这样学生才会懂得,节约一滴水,节省一度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等等,虽是小事,但意义重大,它能影响到大地、河流和蓝天,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二、进行价值引导
价值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对价值教育的成果要实行动态管理。学生价值认识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容易受到干扰而放弃已形成的价值认识,所以要有不断巩固的过程。可以用各种活动来巩固,像课外读书活动、演讲活动、辩论活动等。书可养心,要倡导学生读书,读好书。聆听智者教诲,感受智者情怀,与书结伴同行,让读书成为人生的需要。
动态管理的另一主要形式是进行关怀跟踪,发现价值问题,及时引导解决。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了解学生,其一就是作文。作文是学生倾吐的空间,在这里,教师最容易发现学生的价值问题。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自己以前在初中的班里很出色,格外受到教师的赏识,可上了高中自己变成了一般,引不起教师的注意了,感觉很失落。为了不让他的自信下落,我给了他这样的留言:“成为一般没什么,关键看你成为哪个级别上的一般。你因出色而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般,当然你还可以超越这个一般。人越往高处走,就越容易成为那里的一般。”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庆幸一般》,在班里交流,帮助很多同学重新认识了自己,恢复了自信。
还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大骂社会腐败,感叹人情凉薄,大有看破尘世、无可奈何之意,很悲观,很消沉。他能针砭时弊,固然很好,可他眼中的阴暗太多,也与他眼下的年龄不符。社会总有它的阴暗面,但一个人若只看到阴暗,就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质量。我给他写了这样的批语:认识社会的弊病,目的不是愤世、蔑世,而是让你担当起改变社会的责任。为了让班里的学生也达成这样的共识,我在班里读了我的文章《两只眼睛看世界》,学生的心窗顿时明亮了许多。
高中教材中有一些弄得好成“佛道”,弄不好成“魔道”的文章,也就是说呈现着正负两面的价值,或者说容易引发负面效应。在《归去来兮辞》的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不少同学都羡慕陶渊明的归隐乐趣,这倒没什么问题,但有的想效仿陶渊明,过恬淡归隐的生活,以告别眼下繁重的学习生活。他把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弃情感移到了学习生活上,为此我告诉他:“人生不可轻易类比模仿。再者,陶辞官归田是在中年以后,是在人生的秋天,而你还处在人生的春天,没有理由让生命停止蓬勃。另外陶的静穆也不是纯粹的静穆,有不得已的苦衷。”一篇文章里常常有多种价值取向,《归去来兮辞》里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有热爱田园的纯粹率真,有对自然美的讴歌,有与农人交往的快乐,这些都是有益的价值,而思想不慎又会滑向另一个小道——归隐,那可能是现时的你不宜选择的一条路口。高中语文文本里有不少这样的路口,即有点负面的价值取向,像及时行乐的思想、颓废感伤的情绪,为知己者死的义气,等等,对这些价值取向既要正视,也要避免消极滑入其中。
所以在讲庄子的一些篇章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学习庄子的智慧,了解庄子的思想,获取有益的人生养料,但不宜把他的人生作为参照系统来仿建自己的坐标系;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副药,但庄子是我们生命药方里最后一剂良药,平时不宜大剂量服用。文本是一朵玫瑰,给了我们芬芳,也给了我们扎手的刺。价值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学会赏识。
(作者单位: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 )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