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出口大国面对的挑战

2010-12-29 00:00:00
中国周刊 2010年3期


  张汉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WTO研究院院长
  在尚未享受到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带来的荣耀之前,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摩擦对象国,无论是传统的贸易救济还是现代化的贸易壁垒,中国均接连不断地与各国“擦枪走火”。
  随着德国联邦统计局有关德国2009年出口总值初步数据(11213亿美元)的公布,中国首次超过德国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出口总值是12016亿美元)。
  在尚未享受到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带来的荣耀之前,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摩擦对象国,无论是传统的贸易救济还是现代的贸易壁垒,中国均接连不断地与各国“擦枪走火”。仅仅在2009年前三季度,就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高达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2009年1—9月,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上涨639%。
  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之后,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无论是从贸易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还是从全球贸易格局的现实情况来看,贸易摩擦频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钢铁、化工、建材、汽车、家电、机电产品和生活用品等领域将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在总趋势上,中国贸易增长与贸易摩擦增加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从贸易摩擦的国别来看,近年来,对中国实施传统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因为,印度历来都是全球贸易救济措施运用最多的国家,涉案金额较小,局限于附加值不高的低端制造业领域,所以,对于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造成的社会反响并不大,公众关注更多的还是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作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美欧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之和接近40%。这两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预示着中国外部需求市场环境比较严峻,所面临的贸易摩擦会持续增多。
  美国更加强调出口的作用,预示着中美之间将会有更多的贸易摩擦。奥巴马政府的经济顾问团队已经表明了观点,美国不能再继续成为全球的最终消费者和进口者,美国已经不想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后的依托。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萨默期在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演讲也表示,美国应该回归出口导向的经济,而不是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必须更多地依靠实体经济生产而不是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张和投机。
  美国的这一立场变化,不仅仅表明经济政策要发生转向,而且暗含着经济发展战略和全球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0年1月27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将采取措施使得美国出口额在未来五年内翻番。为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当前中美互为双方主要的经贸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直接投资对象国;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国债持有国。
  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倡议暗含着强烈的战略性贸易保护动机,很可能对未来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严重打击,成为中美贸易摩擦新的隐患。
  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是继中美贸易摩擦之后的又一大焦点。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各国政府吸取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全球大萧条的教训,普遍承诺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并不突出。不过随着金融市场逐步稳定和经济出现复苏,欧盟经济政策重点必然发生转变,将从保稳定、保就业的短期政策目标转变到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长期目标。国际贸易平衡问题将凸现,如何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欧盟经济的竞争力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能会引起贸易摩擦增加,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而且,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将全球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首次让位于中国,可能会引起德国部分利益集团的不满。当前,德国有大约22%的就业与出口有关,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成为宣泄国内失业压力的对象,中国与欧盟各国之间的摩擦会不断增加。
  总之,贸易摩擦已经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和常态化格局。出口直接关系着中国4000万人口的就业,间接影响到的就业岗位更多。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问题,为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应该将贸易摩擦限定在良性范围之内,以互利共赢的心态,在国际协调、宏观调控、产业升级和对外投资等宏观、微观层面构建起贸易摩擦预警和化解机制。利用多边、区域和双边渠道理性应对贸易摩擦问题。必要时可以采取单边利益让渡的方式,取得利益的平衡,避免贸易摩擦升级,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