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新鲜事”

2010-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10年9期


  和谐的爱生教育可提倡
  
  信息:《家庭导报》报道,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自开展“爱生节”活动以来,不少学生通过在卡片上留言的形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愿。“以往学雷锋日学校都组织学生做好事,而今我们的老师自己提出来要为学生做件事,通过这样的爱心教育来影响孩子”,该校校长王洪伟介绍说。“爱生节”引导教师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观点:一张小小的“心愿卡”,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架起了师生之间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师生交流更畅通。这是一个民主和谐、十分艺术的教育模式,其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因此,该校的“爱生节”活动值得提倡和推广。不过,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是持久的行为,要想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当然需要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民主、和谐的关系。毫无疑问,只靠一两次的“爱生节”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愿学校天天都开展类似“爱生节”的活动,使师生关系时时刻刻都融洽。
  
  孩子的意志力打不出来
  
  信息:人民网报道。颇具神秘色彩的“杭州某男孩训练中心”,有一套独特的鞭打教育方式,来这里训练的男孩,几乎都挨过鞭子。训练中心的创办者表示:我们就是用“打”这一极端方式,让孩子牢牢记住,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我们在招生时就“打”言在先,而不少家长正是冲着这一条,才将孩子送来。
  观点:提起“鞭打”。人们很自然想起“体罚”一词。不错,鞭打的确当归为体罚。就当今的教育而言,体罚这种教育方式已没有任何立足之地。若翻开《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不难看出,体罚学生已被国家的相关法律所禁止。既然明令禁止体罚行为。那么,“鞭打”教育,为什么还有一些家长乐此不疲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过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太溺爱、太娇惯,使一些孩子养成了“娇”“骄”之气。而今,正常的教育手段很难使这些不良习惯得到有效矫正。
  殊不知,孩子的意志力和纪律性,不是一朝一夕鞭打出来的,而是需要科学的培养。教育方法应符合科学性。应以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前提。这就需要学校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需要家长具有科学的教育态度和足够的耐心,而不能急功近利。
  
  签校长承诺书应慎重
  
  信息:《时代商报》报道,沈阳、大连的13所中小学校长们曾在沈阳回民中学签下了一份特殊的承诺书:保证今后不再让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而后。辽宁全省1万余名中小学校长都要陆续签下这样的承诺书。签下这个承诺书的后果是。凡是没有认真履行承诺。违反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等有关规定的校长,将受到警告、记过或免职等处分。
  观点:凡是没有认真履行承诺,违反有关“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等规定的校长,将受到相应处分。这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举措!不过。如何科学地界定“减负”,这无疑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如果仅以“保证今后不再让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作为标准,显然有失公允。公正地说,学生课业负担是否减轻。并不能以书包轻重来衡量,因为学生书包的轻重只是一个表象,而这个表象的背后,隐含着校长们无法左右的许多复杂问题。诸如教育体制是否完善、教育成果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以及中小学生的课程设置、教辅配备等等。倘若把这些账一股脑儿都算在校长头上,校长也未免有些无辜。
  当然,校长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路,有时也能决定学生课业负担的轻重。这就需要校长们头脑清醒、科学管理,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一个“度”,不能为了保住“乌纱”而因噎废食。从教育的角度看,作为学生,必要的课业负担还是应该有的,千万不要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明确一点:所谓减负,它的确切涵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一点负担都不给学生。
  
  家教可辅助而不能依赖
  
  信息:《金陵晚报》报道,南京某家长为使孩子顺利地考上南京某高中,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家庭教师。并开出5万元的“目标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同学的家长出高额找家教,一是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二是自身的知识水平无力承担孩子的课业辅导。因此。将孩子交给家庭教师“打理”。这大概也是很多家长找家庭教师以至形成“家教依赖”的主要原因。
  观点:家长因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力辅导孩子,根据孩子需要。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功课。这倒无可非议。但把教子任务都推给家庭教师的做法。就不足取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其中,家庭教育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也是不可替代的。对此,教育学家早有阐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目前有一些家长为工作忙碌、在事业上打拼,却忽视了自己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和思想沟通。无暇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等习惯的养成,于是,想通过家庭教师“代己教子”。殊不知,久而久之。亲子交流越来越少,亲情也越来越疏远。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
  
  请特色家教需慎之又慎
  
  信息:《家庭导报》报道。“陪玩家教”想方设法陪着孩子玩;“阅读家教”会变着花样引导孩子读书;“小制作家教”则专门教孩子绣花、做小饰品;“写作家教”天天带孩子观察生活、写作文;“网络家教”专门带孩子学习动画制作;“艺术家教”带着孩子操着锤子敲石头做雕塑……在我们身边,一些“特色家教”针对家长不同需要应运而生。
  观点:“特色家教”满足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赢得了孩子们及家长的青睐。因此它似乎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没必要把它看成是“灵丹妙药”。将其“炒”得神乎其神。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强化孩子特长的同时。不要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基础性的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中小学生,这一点更为重要。切莫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面对鱼龙混杂的家教市场,家长在选择家教时切忌盲目跟风,对家教的资质水平、教学方式等都有必要事先了解,以免费时、费力、费钱。却事与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