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遇物则诲

2010-12-29 00:00:00赵忠心
中华家教 2010年9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不仅治国有方。在培养教育孩子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总结出了有名的“遇物则诲”的教子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
  有一次,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教育太子的方法是四个字:遇物则诲。”
  何谓“遇物则诲”呢?唐太宗做了具体解释。他说:
  “比如,太子和我一起用餐时。我就对太子说:‘种庄稼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农民要得到粮食,就得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太子和我一起骑马游玩时,我就对太子说:‘这马和人一样。得有劳有逸,不能劳累过度,不能把它的气力都用尽了。你要是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就总会有马骑。’
  “夏天,太子和我在大树底下乘凉时。我就指着树干对太子说:‘木匠要把木头锯成木板,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直。将来有一天你做了君主。只有虚心听取侍臣的进谏,才能做到圣明。’
  “我带太子乘船在江河中游览时。就对太子说:‘你看。这江水是可以把这大船给浮起来,但也能把大船给掀翻。老百姓就好比这江河的水,做君主的就好比是这船;老百姓可以拥戴你。维护你的君主地位。也有能力把你给推翻。’”
  所谓“遇物则诲”,就是教育孩子时,遇到什么事情,就结合面临的或正在做的事情。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而不是干巴巴地空口说教。
  唐太宗用粮食来之不易的事实,告诫太子要懂得“稼穑之艰难”,重视农业发展,重视农民的问题:用马匹应当有劳有逸。不要使之过度劳累的事实,告诫太子要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安抚百姓。不能压迫剥削太甚;用木匠锯木板必须依照绳墨的事实。告诫太子将来做君主,要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注意听取侍臣们的进谏,不能独断专行;用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事实,告诫太子要重视民心的维护。要为百姓考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唐太宗的教子方法不同凡响。值得回味。
  唐太宗这是谈他对太子。也就是接班人的培养教育。从他所列举的这四个教育事例看,很显然。他是在对太子进行“安民治国”之道的传授。
  这些深奥的道理,如果是通过抽象的讲述,很难使年幼的太子听明白。太子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对社会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唐太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特定的情景。结合生活实践,对司空见惯的事实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就不知不觉地给太子灌输了一些深奥的道理。像这样密切结合生活情景进行教育。小孩子也容易听得进去。这就是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奥妙之处。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教育资源挖掘得深。什么叫“教育资源”?这是教育学科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的是进行教育所需资料的天然来源。在日常生活中,任何生活情景都蕴涵着教育资料,就看教育者能不能发现,能不能挖掘出来。唐太宗就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情景中。引申出严肃的政治教育话题,这表明他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可以说是“慧眼识珠”。难能可贵。
  现在。许多做父母的常常犯的毛病。就是不管时间、地点、场合等合适不合适。不考虑孩子爱不爱听。能不能听得进去,一概没头没脑地空口说教。没完没了地絮絮叨叨。而从来不考虑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生动形象地施教。因此。费了很多的口舌。孩子却当成耳旁风。根本没听进去。甚至还引起孩子的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资源时时、处处都是存在的。若是没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教育资源就会白白地流失。做父母的要增强捕捉教育资源的敏感性。学会挖掘、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提高教育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