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愿意让孩子“慢慢来”

2010-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10年9期


  “你能不能赶紧起床”、“快点刷牙洗脸。然后吃饭”、“你怎么那么磨蹭”……相信诸如此类的话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有时,心急如焚的父母实在等不及笨手笨脚的孩子,就会三下五除二地代劳;看到别的孩子成绩顶呱呱。而自己的孩子却总是中不溜。一些家长就坐不住了,劈头盖脸对孩子一顿训斥;看着别的孩子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自己的孩子一无所长。于是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拓展班、特长班一齐上马……
  在这样一个追求速度、效率第一的时代,成人不得不以“快”为先,在对待自己“缓慢成长”的孩子时,也同样用效率去要求他们。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追求效’率,无疑于揠苗助长,其后果也是不言自明。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允许孩子“慢慢来”呢?
  
  慢是宽容错误也是教育契机
  
  《放牛班的春天》(一个著名的教育影片)
  放牛班——一个“麻烦制造者”的集合体。曾让很多老师“下课”。但怀才不遇的音乐家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发现了这群孩子的天赋。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放牛班合唱团,这群孩子的变化从这一刻便开始了。
  影片中的一个片断或许可以给我们启迪。一次,马修走在楼梯上,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惨叫,原来是有学生恶作剧,弄伤了门卫马桑大叔的眼睛。按照学校规定,肇事学生肯定会受到严厉惩罚。但马修暗自找出这名学生后,认真地对他说:“我们也许可以私下来处理这件事情……我可以不把你交给校长,但是我仍然要惩罚你,你负责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肇事学生同意了。在照顾马桑大叔的过程中。这位学生感受到了马桑大叔的和蔼、善良和宽容。一个星期后。马桑大叔病情恶化,这名学生非常焦急不安,并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
  在这个片段中。马修正是用宽容和智慧拯救了这个孩子,让他在错误中成长。而这也告诉我们:成人要学会宽容孩子的错误。并把它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在孩子成长中,似乎总有无序的枝蔓,可是只要不危害成长,老师或家长就应容忍它的存在。而不必急于修剪。而且必须让孩子充分展现自我,包括一些缺点和不足,学会让他们在尝试错误中不断地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从而实现孩子个体的自我教育。
  
  慢是成长给孩子自我生长的时闻
  徐慧莹(小学教师)
  
  很多大人总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完美。以至于孩子稍一出错,就横加指责。其实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一些父母没有很好地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没有认真地考虑到“健康快乐”四个字。平日里个个都是惹人喜爱的小精灵,一旦犯了错误,怎么就被老师和家长训斥得像一只受了惊的小动物呢?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校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每个老师都应当给予孩子在学习上更多宽容和耐心,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不单单是孩子要慢慢来,老师和家长的心态也要“悠着点儿”。一个人求学的道路是那么漫长,如今又在提倡“终身学习”。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那么一个点、一段路上对孩子太过于苛求。社会的浮躁。人心的浮躁。造成人们的急功近利,这既逼疯了师长。又逼伤了学生。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因此生命生长的规律不容违背,否则迎接我们的将会是灾难。
  
  慢是智慧可以倾听心灵的回声
  
  杨戎(记者)
  我认为在今天。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不少父母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在许多成人眼中。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大人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而另一方面,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大人们都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并留下永久的遗憾,这是社会的法则。所以大人们依然无法躲避。虽然很多家长都歆羡鲁迅、郑渊洁等人对孩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却不敢践行。这是为什么昵?一句话,就因为没有他们的资本。在巨大的“隐蔽的遗产”保护下。鲁迅、郑渊洁等人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竞争,而我们的孩子——普通人的孩子则是必须通过竞争的考试,跨过那个千军万马要冲击的独木桥。所以尽管我们也想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但是不能,这是理性对情感的胜利。就这么简单。
  当然不少家长也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与慢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他快,正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生命飞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体去追赶新奇;他慢。也是因为他听到了心灵的回声,所以。他要停下脚步去猜测那个来自灵魂深处的秘密。故此在这些非关理性、直指心灵的游戏中。快乐是最高的准则。大人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间。
  有个教育学家说过:一个合格的母亲(父亲)应该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欢儿、理解孩子莫名沉默。我认为这话对极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为世俗所谓的意义所累,也不存在社会所谓利益的争执,它干净、透明,也任性,拒绝成人逻辑清晰的推理和分析。
  
  慢是欣赏请不要打扰孩子
  柳洋(家长)
  
  今天看佳佳在球池玩,佳佳双手各拿一个球,反复地爬上楼梯,再越过障碍。然后从滑梯滑进球池。再从球池里“跋涉”出来。再上楼梯。乐此不疲。因为佳佳手上拿了球,在球海里“跋涉”就更加辛苦一些,她时不时地陷进去再爬起来。爬上出口的台阶也要费不少劲儿。有一次佳佳还直接滚了下来。好在我现在心态越来越平和。也比较能理解佳佳。所以不会去“打扰”她。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考虑,我肯定会忍不住上前去“引导”佳佳——过球池的时候手别拿球,这样才容易保持平衡,而且脚要在球池底部趟着走。才不容易摔倒。可是我知道此时在佳佳的心思里,她在意的不是如何平稳快速地通过球池。而只是在体会和“享受”那种“苦苦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许佳佳会体会到另外一些掌握平衡和控制身体的方法,我相信当某一天佳佳玩球池游戏时,如果关注点变成了怎样提高过球池的速度。佳佳就会去摸索相应的方式了。慢慢地发现该怎么走才快速安全时。那样得来的经验。应该比从家长那儿听到的更有益。所以我一直在远处静静地看着佳佳,尽管佳佳在不停地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却从未显示出痛苦的表情,相反是乐在其中。
  所以我们实在没必要在孩子并不需要某种引导的时候去指导她,或是有不必要地焦虑。聪明的家长就让孩子慢慢来好了。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下的一句话。孩子的成长就像文中那个五岁小男孩用他那稚嫩的小手扎蝴蝶结一样,看似是个简单动作,实则更像是一个艺术行为。作为家长。这个过程我们要用一生,去慢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