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学会发现

2010-12-29 00:00:00王桂云姚凤英
中华家教 2010年9期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模一摸、试一试,但是有时候他们的观察缺乏目的性或不得要领。错过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引导幼儿学会观察。
  在学习“溶解实验”时,首先让幼儿观察大粒盐、砂糖、果珍、食用油等在水中的变化情况,看它们是不是都能溶于水;其次让幼儿观察不同溶解物的变化过程;第三观察比较相同物质在不同水温中的溶解速度;第四观察搅拌和不搅拌对溶解速度产生的影响。幼儿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水具有溶化某些物质的本领,生活中的盐、砂糖、果珍等可以溶于水,食用油不可以溶于水:还发现,要想使某些物质快速溶解,一般有三种方法:增高水温;使溶解物变小;溶解过程中不断搅拌。
  为了给幼儿提供观察发现的客观环境,在一个实验活动结束后。我们会有意识地将他们喜欢的实验操作材料继续保留一段时间。“会变的颜色”实验使幼儿对颜色的多变产生了非凡的兴趣,我们就在班里投放了红、黄、蓝三原色颜料以及蜡笔、水彩笔、纸张、棉签等,幼儿自主调和成各种颜色。在纸上作画。他们还主动探究了蜡笔、水彩笔调色是否和颜料调色的结果相同等问题。幼儿通过主动观察,获得了主动发现的快乐体验。
  
  以操作促发展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说:“其实小孩比任何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具备实验精神,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会实验自己手上抓得住的任何东西。”意思是说幼儿天然地具有摆弄操作物体的爱好,对他们来说,发现的过程比发现的结果更为重要。对待幼儿的疑问和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在“认识放大镜”的实验中,我们鼓励幼儿尽情地做各种尝试。他们一会把放大镜放在近处,一会又放在远处,他们发现手拿放大镜贴在视物上,视物并不被放大,将放大镜逐渐拉开远离视物。视物逐渐放大,再放大。当到了足够远的时候,视物又会变得模糊;他们还发现把两个放大镜叠加在一起看更远的物体。比一个放大镜更清晰;还有的幼儿由此假想如果把许多放大镜叠加在一起,就能看清头顶上的星空;他们还发现在阳光下。如果把放大镜对着一张纸,纸上会有一个亮点,时间长了亮点的地方会被烤焦、燃烧。我们还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了万花筒。孩子们尝试着把几个万花筒接起来。发现这样看到的图案更美丽、更复杂,他们陶醉于自己的“水晶宫”之中。
  教幼儿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各种属性。也是在操作中学习发现的一种常用方法。把水、酱油、醋、蜂蜜、酒等分别放八杯中,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他们会发现颜色、气味等的差异,有助于他们今后经验的积累和科学地辨别事物的方法。
  让幼儿体验~次又一次地实验直至最后成功。是科学探索本身的规律。例如:怎样做才能使一张纸浮在水面的时间较长?请幼儿试一试。孩子们有的直接把纸放入水中,有的把纸揉成团后投入水中,还有的用蜡笔把纸涂满再投入水中……孩子们做了很多尝试,最后发现漂浮在水面的时间由长到短依次是涂蜡的纸、纸团、纸片,特别是蜡笔涂过的纸,像裹了一层塑料薄膜,如果没有外力是不会沉下去的。操作实践,使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科学体验,发展了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对科学活动的浓厚兴趣,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
  
  以联想生发现
  
  幼儿最善于联想,但这种联想往往受他们生活经验的限制。为了引发幼儿的主动联想,不应局限于某个实验。要设计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拓展问题,通过对问题产生联想。让幼儿的探索发现无限地延伸到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学习摩擦力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比如汽车的轮胎、鞋底,在沙漠或是冰面上移动等等会有怎样的情形?如果没有摩擦力。人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汽车和火车的摩擦力一样吗?飞机在天上飞有没有摩擦力?地球引力有多大?月球上有没有摩擦力?宇宙中有摩擦力吗?陨石的降落与什么力有关?引导幼儿主动地联想,从而发现事物的奥秘,拓宽他们想象发现的空间,是对常规思维的一种挑战。当然,无限的联想还要遵循一定的合理性,这更需要教师科学睿智的评判能力。
  教幼儿学会发现。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同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获得内在的自我肯定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