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瀛
一、正确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几个问题
1全面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应全面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包括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从这一点出发,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严格地说,孔子的“德治”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治国理论,而更偏重于一种治国“境界”。“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它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予“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儒家思想历经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经世致用”学说的发展变化。在先秦儒学中,孔子只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到战国时期已“一分为八”,而孟子和荀子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赋。有人认为,孟子的“民贵君轻”等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甚至于包含了“民主意识”。应该说,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的程度,给人民以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一主张有利于社会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但我们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提出“民贵”主张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其提出“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有其历史局限性。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又有所损益,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其政治思想更强调突出孔子的“礼学”,颇有从儒家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其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汉代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发挥,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师,亦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推崇。经董仲舒创立的新的儒学体系,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在儒学中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及法家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即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当时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它也导致了西汉长期神学迷信的泛滥;同时,儒学长期独尊也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不断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在社會上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面对这种困境,唐宋时期的一些儒学大师主张以儒学为本,吸收佛、道的有关思想,使儒学有了新发展。程朱理学既继承了孔孟治理国家的思想,又吸收利用佛、道中对自然界和人生命的解释,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因为宋的“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对此贡献最大,因此被称之为“程朱理学”。这一学说在哲学上,主张“理”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在认识论上,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在社会伦理上,主张“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们要遵守的社会规范(这是直接为统治者服务的);在人性与“天理”的关系上,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其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之一。但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了人性,阻碍了思想进步。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于是,人们称他的学说为“心学”。明中期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故有“陆王心学”之称。王阳明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主张通过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一样,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强调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反映出理学已走到极端。
明清时期,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其价值目标的道德理想的内在精神。明代末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一些士大夫面对危局,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其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教育上,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举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儒学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也曾起到钳制人们思想、阻滞科学发展等作用,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
二、正确理解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几个问题
1智者学派思想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从相同的角度来说,他们都关注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感受;都将人置于
自然环境之上进行研究,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和主观意识,强调人的主观思想和价值体现。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第一,智者学派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法律关系;而苏格拉底则更关心人的伦理道德,提出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实现知德合一。第二,智者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他们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完全相同,在许多人只关心神的时候,他们更关注人的本身,他们研究与人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在这些智者中,有些人还提出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某些方面同中国古代的儒家先贤有些相似,注重关心人及人的社会,只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不同,中国的思想家们可能更强调“社会”的人,西方思想家们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代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对其完整地表达应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实际上是说,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一个城邦或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在于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用人的主观感觉作为评判世间万物的客观标准,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这一主张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的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但这一主张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如何理解“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著名观点。在苏格拉底看来,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具有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所以,他得出“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从苏格拉底有关“美德即知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美德”需要“知识”,但将“美德”与“知识”等同,则是不正确的。
4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希腊先哲的思想之所以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主要理由有四:一是古代希腊哲学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究自然的奥秘,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这标志着西方人精神的觉醒。二是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三是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探索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是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家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总之,古代希腊先哲的哲学思想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言必称希腊”也说明了古代希腊先哲思想的重要地位。
5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主要差异。
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在认识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差异时,应注意三点:一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而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二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虽然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但并没有公開否定王权与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了宗教题材;而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王权、神权与特权,有的还提出了无神论思想,或以自然神论去对抗天主教的上帝。三是在政治上,人文主义虽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但缺乏相关理性约束;理性主义不仅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张彻底否定特权和等级制度,而且高度重视法制建设,明确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倡导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从而为建设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蓝图。总体来说,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理性主义就是主张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理性”去判断是非,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三、东西方科技与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1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区别。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三大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绝大多数是服务于社会生产,并为统治国家所用;二是大多数科学家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三是理论的技术化倾向很强,而这些技术又不具备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西方近代科学则不同:一是它的实验性,即科学理论成果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反复再现的,从而揭示了相关现象的演变规律;二是它的数学表达方式,也就是科学理论成果可以运用代数式来说明,从而方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运用。
2中国现代史上的“双百”方针问题。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对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双百”方针提出后,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也曾遭遇过曲折,究其原因:一是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到意识形态领域,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来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二是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三是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四是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五是当时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的消极影响。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凡是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时候,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倒退。
3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
第一,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抒发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第二,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是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的。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抨击封建专制、鞭挞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对欧洲社会弊端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它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歌颂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歌颂民主自由,尽情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热情洋溢地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抗争。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同时塑造出许多的英雄人物和下层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真爱和正义最终必定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充满了战斗力,激励着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和争取幸福进行不屈的斗争。